抑郁症可能由遗传因素、神经生化异常、心理社会因素、躯体疾病和药物因素等多种原因引起。这种常见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不足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自杀倾向。
抑郁症具有家族聚集性,直系亲属患有抑郁症的人群发病概率较高。遗传因素可能通过影响大脑神经递质的合成与代谢,增加个体对抑郁症的易感性。对于有家族史的人群,建议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评估,早期发现并干预。
抑郁症患者大脑中的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水平异常,这些物质与情绪调节密切相关。神经递质失衡可能导致情绪调节功能紊乱,出现持续性的情绪低落。临床上常用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如盐酸氟西汀胶囊、盐酸帕罗西汀片等药物调节神经递质水平。
长期处于高压状态或遭遇重大生活事件如亲人离世、失业、离婚等,都可能成为抑郁症的诱因。这些心理社会因素通过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影响情绪调节。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可帮助患者调整负面认知模式。
某些慢性疾病如甲状腺功能减退、帕金森病、脑卒中等可能并发抑郁症。这些疾病可能通过直接影响脑功能或间接导致生活质量下降而诱发抑郁。对于合并躯体疾病的患者,需要同时治疗原发病和抑郁症,可使用米氮平片等药物。
长期使用某些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干扰素、抗癫痫药等可能导致药源性抑郁。这些物质可能干扰神经递质平衡或直接作用于情绪调节中枢。出现药物相关抑郁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
抑郁症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游泳等。饮食上可多摄入富含ω-3脂肪酸的深海鱼、坚果等食物,避免过量摄入咖啡因和酒精。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与家人朋友保持沟通。若症状持续两周以上,建议及时到精神心理科就诊,在专业指导下进行药物和心理治疗。抑郁症是可以治疗的疾病,早期干预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