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炎是指由急性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长期未愈,病程超过半年后转为慢性。许多患者感染病毒后病情隐匿,直到发现时已是慢性状态,且这种类型的肝炎传染性较强。甲型和戊型肝炎通常不会演变为慢性,但急性甲型肝炎存在延迟现象。丁型肝炎只能与乙型肝炎同时发生,或在携带乙型肝炎病毒的情况下出现,因为丁型肝炎病毒依赖于乙型肝炎病毒进行繁殖和传播,也可转变为慢性。
慢性迁延性肝炎表现为症状轻微、肝功能变化不大。常见症状包括疲劳、食欲不振、肝区轻度疼痛、偶尔黄疸、肝脏轻度肿胀及质地中等硬度、轻微压痛。少数情况下,患者可能出现脾肿大。肝功能检查显示ALT水平升高或反复波动,其他指标基本正常。病理上主要表现为汇管区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浸润,肝实质内可见少量肝细胞变性或点状坏死,但整体结构保持完整,预后通常较好。
慢性活动性肝炎则症状更为严重,病程中病情会反复加重。患者常感到极度疲乏、厌食、腹胀、肝区疼痛,并伴有中度黄疸。体检可发现肝脏增大、脾脏触及、面部色素沉着、蜘蛛痣及肝掌。此外,还可能有肝外表现如关节炎、脉管炎、皮疹等。实验室检查可见ALT持续或反复升高,蛋白质代谢异常,白/球蛋白比例倒置,以及血液学上的异常如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和贫血。病理上,该类型炎症导致汇管区炎症细胞向周围肝实质侵袭,破坏肝小叶边界,引起肝细胞变性和坏死,最终形成再生结节并向肝硬化发展。慢活肝被认为容易进展为肝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