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抽搐症通常是指儿童因神经系统异常放电导致的突发性、不自主肌肉收缩或痉挛,可能表现为局部或全身性抽动。该症状可能与遗传因素、发热、脑损伤、电解质紊乱、癫痫等因素有关。若儿童出现抽搐,建议家长立即采取侧卧位防止窒息,并尽快就医明确病因。
部分小儿抽搐症与家族遗传相关,如良性家族性婴儿癫痫等。患儿可能表现为短暂性肢体抽动或凝视发作,通常不伴随意识丧失。需通过基因检测和脑电图确诊,治疗可遵医嘱使用左乙拉西坦口服溶液、丙戊酸钠缓释片等抗癫痫药物,同时定期复查脑功能。
高热惊厥是6个月至5岁儿童常见诱因,多由病毒感染引起体温骤升导致。抽搐时伴随眼球上翻、四肢强直,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5分钟。家长需及时物理降温,如温水擦浴或退热贴,并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液、对乙酰氨基酚栓等退热药物。反复发作需排查脑炎等疾病。
围产期缺氧、颅脑外伤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可能导致脑损伤性抽搐。患儿除肢体抽搐外,常伴有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需通过头颅CT或MRI检查明确病变位置,治疗需结合营养神经药物如胞磷胆碱钠胶囊,严重者需手术干预。
低钙血症、低镁血症等电解质失衡可引发手足搐搦或喉痉挛。常见于营养不良或维生素D缺乏患儿,发作时特征性表现为腕足痉挛呈助产士手。需静脉补充葡萄糖酸钙注射液,日常需增加含钙食物如奶酪、深绿色蔬菜摄入。
儿童癫痫综合征如婴儿痉挛症、Lennox-Gastaut综合征等可导致反复抽搐,发作形式多样且可能伴随认知障碍。确诊需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治疗常用奥卡西平片、托吡酯片等抗癫痫药物,部分难治性病例需生酮饮食或迷走神经刺激术。
日常护理中,家长应记录抽搐发作的持续时间、表现形式及诱因,避免患儿接触强光刺激或过度疲劳。饮食需保证优质蛋白和B族维生素摄入,如鸡蛋、瘦肉、全谷物等。发作期间切勿强行按压肢体或喂食,清除周围尖锐物品后立即就医。定期随访神经科评估发育情况,避免擅自调整药物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