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微脑震荡通常由头部受到外力冲击引起,可能与跌倒、运动损伤、交通事故、暴力撞击等因素有关。主要表现为短暂意识障碍、头痛、头晕、恶心等症状,多数情况下症状可在数日内自行缓解。
跌倒是轻微脑震荡最常见的诱因,尤其儿童和老年人因平衡能力较差更易发生。头部撞击地面或硬物时,脑组织在颅腔内发生短暂位移,导致神经传导功能紊乱。此时可能出现短暂意识丧失,但通常不超过30分钟,清醒后可能伴有逆行性遗忘。受伤后应立即停止活动,避免头部二次受伤,48小时内需有人陪同观察。
运动损伤多见于对抗性体育项目,如足球、篮球、拳击等。头部遭受剧烈碰撞或快速旋转时,脑干网状结构受到机械性刺激,引发觉醒系统抑制。典型表现为比赛过程中出现短暂目光呆滞、动作迟缓,但运动员常因求胜心切继续比赛,这会加重损伤风险。运动防护需佩戴专业头盔,出现症状应立即退场休息。
交通事故中头部撞击挡风玻璃或安全气囊,即使没有明显外伤也可能引发脑震荡。撞击瞬间产生的加速度会使脑组织与颅骨内壁摩擦,造成微血管渗血和轴索损伤。伤者可能出现短暂视物模糊、耳鸣,部分人会有情绪波动或睡眠障碍。乘车务必系好安全带,儿童应使用安全座椅。
暴力撞击包括殴打、高空坠物等意外伤害,这类冲击往往伴随旋转力,容易造成弥漫性轴索损伤。伤后可能出现持续呕吐、瞳孔不等大等警示症状,需警惕颅内血肿。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远离危险场所,建筑工地需佩戴安全帽。
某些特殊职业如军人、消防员在执行任务时,爆炸冲击波也可能导致脑震荡。这种压力波会通过颅骨直接作用于脑脊液,引起神经元膜电位异常。此类患者常主诉头痛如裹、注意力难以集中,恢复期需避免重复暴露于爆炸环境。
轻微脑震荡后应保持充足休息,避免使用电子产品和精神刺激。饮食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小米粥、蒸蛋羹,适量补充核桃、深海鱼等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的食物。症状持续超过一周或出现呕吐加重、肢体无力等情况时,需及时进行头颅CT检查排除结构性损伤。康复期间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活动,但三个月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可能造成头部震荡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