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加重时,主要症状包括听力下降、耳闷胀感持续或加剧、耳内异常声响、耳痛以及平衡功能障碍。这些症状通常是从早期积液逐渐发展到继发感染的过程。
听力下降在早期可能仅表现为轻微耳闷或听声音遥远,但随着病情加重,传导性听力损失可达30分贝以上。这种情况与中耳积液黏稠度增加及鼓膜活动受限有关,需通过声导抗测试确认积液程度。若合并细菌感染,则可能发展为化脓性中耳炎,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
耳闷胀感是持续性耳部堵塞的感觉,严重时会产生类似潜水时的压迫性疼痛。这主要是由于咽鼓管功能障碍导致中耳负压持续存在,可能会引发鼓膜内陷或粘连。如果瓦尔萨尔瓦动作无法缓解这种感觉,可能需要进行鼓膜穿刺或置管治疗。
患者常描述耳内出现水流声、气泡声或噼啪声,这是积液随头位改变流动所致。当出现持续性耳鸣或搏动性杂音时,应警惕胆固醇肉芽肿或中耳胆脂瘤等并发症,并通过颞骨CT检查来鉴别诊断。
单纯分泌性中耳炎一般不会引起耳痛,但如果出现锐痛或跳痛,则提示可能存在急性细菌感染。儿童患者可能会表现出抓耳、哭闹等症状,夜间疼痛加重也是常见的就诊原因。此时可见鼓膜充血或膨隆,应及时进行抗感染治疗。
中耳积液还可能影响内耳压力平衡,导致眩晕或步态不稳,儿童则表现为运动协调性下降。这与内耳外淋巴压力传导异常有关,需与前庭神经炎等疾病相鉴别,严重者可能需要进行鼓室置管减压。
为了预防和缓解症状,建议保持鼻腔通畅,避免用力擤鼻或参与高空飞行等活动。可以通过吞咽或咀嚼口香糖促进咽鼓管开放,睡眠时抬高床头30度也有助于积液引流。若症状持续超过三个月或反复发作,应评估腺样体肥大、过敏性鼻炎等基础疾病,并考虑进行鼓膜切开置管术。对于儿童患者,定期进行听力筛查非常重要,以避免语言发育受到影响。急性期可以局部使用鼻用糖皮质激素缓解咽鼓管水肿,但应在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