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自己是否抑郁,可以通过情绪持续低落、兴趣减退、睡眠食欲改变、自我否定及躯体症状等表现初步评估。抑郁可能由遗传因素、长期压力、神经递质失衡、重大生活事件或慢性疾病等因素引起,最终需结合专业心理量表或精神科医生诊断确认。
每天大部分时间感到悲伤、空虚或绝望,且这种状态持续超过两周,无法通过日常活动缓解。这种情绪可能伴随无端哭泣或情感麻木,对以往喜爱的活动失去兴趣,甚至出现“快乐回忆缺失”现象,即无法从过去的美好经历中获得积极情绪。
对工作、社交、爱好等所有活动显著失去兴趣,回避人际交往,可能表现为拒绝聚会或长期独处。部分患者会出现情感疏离,如对家人冷漠,或产生既渴望被关心又抗拒亲密接触的情感悖论。
表现为失眠或睡眠过多,早醒后无法再次入睡是典型特征。食欲可能出现明显增加或下降,伴随体重波动。部分患者会感到持续疲惫,即使休息后也无法缓解,起床、洗漱等日常活动需耗费极大意志力。
产生强烈的无价值感或过度自责,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可能出现反复思考过去的错误的反刍思维。部分患者伴有认知功能下降,如注意力分散、决策困难,甚至出现记忆错觉,将中性事件错误解读为负面经历。
可能出现不明原因的头痛、胃肠不适、胸闷等躯体化症状,疼痛部位常不固定。部分患者运动功能受影响,表现为动作迟缓或坐立不安。严重时可能出现现实感丧失,如感觉环境不真实或自我抽离感。
若存在上述多种表现且持续两周以上,建议至精神心理科进行专业评估。日常生活中可尝试规律作息、保持适度社交、进行正念训练等方式调节情绪状态,但切勿自行使用抗抑郁药物。抑郁症状具有波动性,早期干预能显著改善预后,家属应避免否定患者的痛苦感受,可陪伴其共同参与心理咨询或团体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