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抑郁是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的抑郁症,而假抑郁则指短暂的情绪低落或情境性抑郁反应。两者在持续时间、严重程度、生理变化及社会功能损害等方面存在本质差异。
真抑郁需满足国际疾病分类或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中关于抑郁症的核心症状标准,包括持续两周以上的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下降等主要症状,并伴随睡眠紊乱、食欲改变、认知功能损害等附加症状。假抑郁通常仅表现为短期情绪波动,不符合上述诊断条目数量与持续时间要求。
真抑郁患者存在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异常、前额叶皮层活动降低等可检测的神经生物学改变,部分患者血清5-羟色胺水平下降。假抑郁多无器质性改变,应激因素消除后生理指标可恢复正常。
真抑郁会导致工作学习效率显著下降、人际交往障碍等社会功能损害,患者往往无法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假抑郁对日常功能影响有限,个体仍能维持基本社会角色,通过休息或娱乐活动可改善状态。
真抑郁呈慢性化倾向,未经规范治疗可能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存在复发风险。假抑郁具有自限性,通常在数天至两周内自行缓解,且不会反复发作。
真抑郁需要系统治疗如抗抑郁药物配合认知行为疗法。假抑郁通过心理疏导、生活调整即可改善,对特定药物无明确治疗需求。
当出现持续情绪障碍时,建议记录每日心境变化及伴随症状,避免自行判断抑郁性质。保持规律作息与适度运动有助于情绪调节,但若症状持续加重或伴随自杀意念,须立即至精神心理科就诊。社会支持系统对两类抑郁均有缓解作用,家人应避免对患者的情绪表现进行简单定性,及时协助寻求专业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