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晚上睡不着觉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干扰、情绪压力、作息紊乱和疾病影响等原因有关。睡眠障碍通常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浅、早醒等症状,可以通过调整作息、改善睡眠环境、心理疏导、药物治疗等方式干预。
部分青少年存在家族性睡眠障碍倾向,这可能与生物钟基因变异有关。这类人群褪黑素分泌节律异常,表现为夜间难以产生困意。建议家长记录孩子的睡眠日志,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褪黑素片等调节剂,同时避免睡前接触电子设备蓝光。
卧室光线过强、噪音干扰、床垫不适等因素都会影响入睡。夏季高温潮湿或冬季干燥寒冷也可能导致辗转反侧。保持室温在18-22摄氏度之间,使用遮光窗帘和耳塞,选择符合人体工学的枕头。睡前一小时可以饮用温热牛奶帮助放松。
学业负担、社交焦虑等心理因素会导致交感神经持续兴奋,表现为躺床后思维活跃、心跳加快。家长需关注青少年的情绪变化,可通过正念冥想、腹式呼吸训练缓解压力,必要时咨询心理医生使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等抗焦虑药物。
熬夜玩手机、周末补觉等行为会打乱生物钟,造成白天嗜睡晚上清醒。应固定起床时间,逐步提前就寝点,白天进行30分钟有氧运动。短期失眠可遵医嘱服用右佐匹克隆片调节睡眠周期。
甲状腺功能亢进、过敏性鼻炎等疾病常伴发失眠。甲亢患者新陈代谢亢进会出现心悸盗汗,鼻炎患者平卧时鼻塞加重。需要治疗原发病,如使用左甲状腺素钠片控制甲亢,配合氯雷他定糖浆缓解鼻部症状。持续失眠超过一个月应就诊睡眠专科。
建立规律的睡眠觉醒周期对青少年尤为重要,建议每天固定时间起床包括周末,午睡不超过30分钟。睡前两小时避免剧烈运动和进食,卧室仅用于睡眠不放置娱乐设备。若调整生活方式后仍持续失眠,需排除贫血、维生素D缺乏等潜在问题,在医生指导下短期使用阿普唑仑片等助眠药物,严禁自行长期服用安眠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