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皮肤出现凹陷性皮损主要与病毒破坏皮肤组织、继发感染或严重炎症反应有关。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典型症状包括丘疹、水疱、脓疱及结痂,部分患者皮损愈合后可能遗留凹陷性瘢痕。
猴痘病毒侵入皮肤基底层细胞后大量复制,导致局部细胞坏死和表皮层分离。随着病情进展,水疱液中的炎症因子和病毒颗粒进一步破坏真皮层胶原纤维,形成火山口样溃疡。这种组织损伤在脓疱期尤为明显,当脓疱破溃后暴露出真皮层缺损,愈合过程中若成纤维细胞修复不足,便会形成永久性凹陷。
继发细菌感染会加重皮肤损伤程度。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等病原体侵入开放性皮损后,可能引发更深层的蜂窝织炎或脓肿,导致皮下脂肪组织溶解坏死。此类感染灶愈合时往往伴随更显著的瘢痕挛缩,形成直径较大的不规则凹洞。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更易出现这种严重并发症。
特殊部位的皮损更容易遗留明显凹陷。面部等皮肤较薄区域缺乏足够的皮下组织支撑,病灶修复后易形成坑状瘢痕。关节活动部位由于持续牵拉作用,也可能阻碍伤口正常愈合。部分患者因搔抓导致皮损二次损伤,进一步增加瘢痕形成的概率。
保持皮损清洁干燥有助于减少凹陷性瘢痕形成。避免搔抓皮损,穿着宽松棉质衣物减少摩擦。结痂期可遵医嘱使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促进修复,继发感染时需配合莫匹罗星软膏等抗生素治疗。中重度瘢痕可考虑在疾病痊愈后接受点阵激光或微针治疗改善外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