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是疾病发展过程中功能状态的两种不同阶段。在代偿期,机体通过自身调节维持基本功能;而进入失代偿期,则意味着调节机制失效,并出现明显功能障碍。
器官或系统在损伤或疾病影响下,仍能在代偿期内通过增强其他部分的工作效率或改变代谢方式来维持正常功能。例如,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代偿期可能出现心肌肥厚以增强收缩力,或通过加快心率维持心输出量,此时患者可能仅表现为轻度活动后气促,日常活动不受限。肝硬化代偿期患者的肝脏虽存在纤维化,但剩余肝细胞仍能完成解毒、合成等关键功能,临床可能仅表现出轻度乏力或食欲减退。
当疾病进展至失代偿期时,代偿机制已无法弥补功能损害,会出现典型临床症状和并发症。心力衰竭失代偿期患者可能会经历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甚至肺水肿。肝硬化失代偿期则表现为腹水、肝性脑病或消化道大出血。实验室检查可见明显异常,如心力衰竭患者的脑钠肽水平显著升高,肝硬化患者的白蛋白水平下降及凝血功能异常。
为有效管理病情,患者应定期监测体重、尿量等指标,限制钠盐摄入并避免过度劳累。一旦出现下肢水肿加重、意识状态改变等失代偿征兆,需立即就医,由医生评估是否需要调整利尿剂剂量或进行腹腔穿刺等干预措施。涉及用药与治疗问题时务必遵循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