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牛奶通常呈现乳白色或略带淡黄色,这种颜色差异主要源于脂肪球、蛋白质对光的散射作用以及饲料中β-胡萝卜素的含量。正常颜色范围无需担忧,但若出现异常变色,则需排查是否变质或存在疾病因素。
牛奶中悬浮的脂肪球直径约为1-10微米,酪蛋白胶束尺寸在0.1微米左右。这两种微粒对可见光产生廷德尔散射效应。短波长的蓝光散射更强,与未被散射的红黄光混合后形成乳白色视觉感受。均质化处理会减小脂肪球尺寸,使牛奶看起来更白。
牧草中的β-胡萝卜素被奶牛吸收后,部分会转移到乳汁中。每100毫升牛奶约含0.06毫克这种色素,冬季饲料缺乏新鲜牧草时颜色较浅。水溶性核黄素(维生素B2)也会贡献微量黄绿色调,含量约为0.18毫克/100毫升。
蓝色调可能提示假单胞菌污染,粉红色需警惕粘质沙雷氏菌感染。褐色变化常因美拉德反应导致,多见于长时间高温储存。哺乳期乳腺炎可能导致乳汁带血丝,这种情况应停止饮用并及时就医。
将牛奶倒入透明玻璃杯观察,正常产品应有均匀不透明感。滴在白色瓷板上应呈现柔和乳黄色,不应有颗粒感或分层。开封后颜色明显变深可能已氧化变质,伴有酸味时绝对不可饮用。
牛奶颜色是判断品质的直观指标之一,但并非唯一标准。购买时应选择正规渠道的冷藏产品,注意保质期和包装完整性。每日饮用300毫升左右可满足成人钙需求,乳糖不耐受者可选零乳糖产品或酸奶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