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淋巴细胞在抗原的激发下会转变为浆细胞,进而生成一种特别的蛋白质——人免疫球蛋白,这种蛋白能够和相应的抗原体精准结合。其中,人免疫球蛋白E(IgE)对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表现出高度的亲和力,因此也被称作反应素或亲细胞抗体。值得注意的是,IgE主要来源于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下层的浆细胞,在健康人的血液中含量极低,仅占血清总免疫球蛋白的0.002%左右。IgE与第一型超敏反应紧密相关,对于过敏体质或处于超敏状态的人群,其血液中的IgE水平远高于常人,因此IgE含量的异常增高,往往是遗传性过敏体质或第一型超敏反应存在的信号。
为了准确评估IgE的情况,检测技术包括了总IgE和特异性IgE两类。总IgE的测定通常采用放射免疫扩散法、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反向间接血凝法等。而特异性IgE的检测,则更多依赖于放射性过敏原吸附试验(RAST)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等先进手段。
了解人体内IgE的水平,对于揭示个体的免疫功能状态至关重要,它能辅助诊断免疫增殖性疾病、免疫缺陷、各种感染以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状况,其临床意义不可小觑。
具体到临床表现上,血清中IgE水平的升高,常与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外源性哮喘、花粉热、慢性荨麻疹,以及寄生虫感染、急慢性肝炎、某些药物引起的间质性肺炎、支气管肺曲霉病、湿疹、类风湿性关节炎乃至IgE型多发性骨髓瘤等相关。相反,IgE水平的降低,则可能见于原发性无γ-球蛋白血症、癌症治疗期间、使用某些化疗药物后,以及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