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一种由日本脑炎病毒通过蚊子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影响神经系统。此病为人畜共患,被归类为乙类传染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特征,南方多发于6月至8月,北方则在7月至9月。
乙脑的病原携带者包括受感染的人类和动物,其中动物以猪为主,其他如家鼠、猴、马等多种动物也可携带病毒。猪因其高感染率、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以及作为蚊子血食来源的角色,成为了乙脑病毒的重要传播媒介。人一旦感染,短时间内会出现病毒血症,成为新的传染源,多数情况下表现为隐性感染。
该病潜伏期通常约为10至14天,主要侵袭10岁以下儿童,症状包括突发高热、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及嗜睡等。重症病例可发展为抽搐、昏迷,甚至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乙脑的治疗缺乏针对性手段,侧重于对症支持治疗,如控制体温、保证营养供给,同时针对具体症状进行处理,以防止病情恶化。
预防乙脑的关键措施是蚊虫防控和疫苗接种。在难以有效控制蚊虫的情况下,疫苗接种成为最有效的防控策略。当前,全球范围内使用的乙脑疫苗主要有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两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