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伏意味着夏季高温高湿天气逐渐退场,但此后的35天却是一年中“多事之秋”的健康关键期。此时昼夜温差拉大,空气湿度下降,人体调节功能难以及时适应,呼吸道、肠胃、关节等部位易出问题。做好以下几点可以帮助增强身体抵抗力,减少秋季生病几率,安稳度过这段特殊时期。
及时调整衣物,拒绝“秋冻”过度。出伏后气温波动大,尤其早晚凉意明显,若仍延续夏季“露腰、露脚踝”的穿着习惯,易让寒气入侵身体,引发感冒、关节炎等不适。上身可穿轻薄透气的长袖衬衫或薄针织衫,方便白天升温时增减;下身搭配长裤,重点保护腰腹和脚踝,避免寒气从下肢侵入。早晚出门或在空调房时,随手拿一件薄外套🧥,感到凉意就及时穿上,防止受凉;中午气温升高后再脱下,避免出汗后吹风着凉。
调整饮食结构,养肺润燥护肠胃。出伏后空气干燥,人体水分流失加快,且肠胃功能在季节交替时较为脆弱,饮食不当易引发便秘、腹泻等问题。日常饮食中增加梨、银耳、百合、莲子等润燥食物,可煮成银耳百合汤、冰糖雪梨水,既能补充水分,又能缓解口干舌燥、皮肤干燥等不适。刚出伏时,肠胃对生冷食物的耐受度下降,冰淇淋、冰镇饮料、生鱼片等要尽量少吃;油炸、辛辣食物会加重肠胃负担,也需控制食用量,避免引发肠胃不适。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伤阳气。夏季很多人习惯晚睡,出伏后若不调整作息,会导致阳气受损,免疫力下降,增加生病风险。尽量在晚上10点半前入睡,早上6-7点起床,保证每天7-8小时的睡眠,让身体有充足时间修复,增强抵抗力。睡前1小时避免使用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可通过泡脚、听轻音乐等方式放松身心,帮助快速入睡,提高睡眠质量。
12全文共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