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炎与食道炎指的是食管黏膜的炎症反应,实际上是指同一疾病的不同表述方式,在临床术语中统一使用“食管炎”。
食道炎是民间通俗说法,而食管炎则是医学上的规范术语。在解剖学上,“食管”指的是连接咽部与胃的肌性管道,“食道”并不是标准医学名词。因此,在临床诊断、医学文献及国际疾病分类中均采用“食管炎”这一表述。
无论是哪种表述,其致病机制都是相同的。最常见的诱因是胃酸反流,长期刺激食管黏膜导致糜烂。其他原因还包括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放射性治疗以及真菌或病毒感染。食管下括约肌功能障碍也是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典型症状包括胸骨后的烧灼感,尤其是在进食后更为明显。患者还可能出现反酸、吞咽疼痛、嗳气等症状。严重情况下,可能会有呕血、黑便等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现。症状的严重程度通常与食管黏膜损伤的程度相关。
确诊需要通过胃镜检查来观察食管黏膜是否充血、糜烂或溃疡,并通过病理活检来排除巴雷特食管等癌前病变的可能性。24小时食管pH监测可以评估酸反流的程度,而食管测压检查则有助于判断括约肌的功能状态。
治疗方面,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和泮托拉唑是最常用的药物。对于某些患者,H2受体阻滞剂如雷尼替丁也可以作为替代方案。如果存在食管狭窄的情况,则可能需要进行球囊扩张术。巴雷特食管患者则需定期接受内镜监测。此外,夜间抬高床头并避免高脂饮食也有助于缓解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