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齿之间长了个肉疙瘩可能是牙龈增生、牙龈瘤或根尖周脓肿等疾病的表现。该症状通常与局部刺激、慢性炎症或感染等因素有关,需根据具体病因采取针对性处理。
长期佩戴不良修复体或牙齿排列不齐可能导致牙龈组织机械性刺激,引发纤维性增生。表现为粉红色质地坚韧的肿块,无痛但影响美观。需通过牙周基础治疗清除刺激因素,重度增生可考虑牙龈切除术。常见诱发药物包括苯妥英钠片、硝苯地平控释片、环孢素软胶囊等。
孕妇因激素水平变化易发生血管性牙龈增生,多出现在孕中期。瘤体呈紫红色易出血,分娩后多自行消退。日常需加强口腔清洁,严重者可进行冷冻治疗。禁用含肾上腺素类麻醉药,可选择复方氯己定含漱液辅助消炎。
口腔黏膜创伤后可能形成富含毛细血管的炎性肿物,触碰易出血。常见于刷牙损伤或食物嵌塞区域,需手术切除并行病理检查。术后可配合使用康复新液含漱,避免复发。
龋齿未治疗可能导致牙髓坏死,脓液穿透牙槽骨形成牙龈窦道。伴随叩痛和牙齿浮动感,需进行根管治疗引流脓液。急性期可服用甲硝唑芬布芬胶囊控制感染,配合布洛芬缓释胶囊止痛。
长期吸烟或嚼槟榔者出现菜花样溃疡性肿物需警惕恶变。肿物质硬且生长迅速,可能伴有颈部淋巴结肿大。确诊需活检病理检查,早期可行广泛切除术,晚期需结合放化疗。
日常应使用软毛牙刷采用巴氏刷牙法清洁牙齿邻面,每半年进行专业洁牙。出现牙龈肿物超过两周未消退、伴随出血或疼痛加重时,须及时到口腔颌面外科就诊。避免自行挑破或挤压肿物,防止感染扩散。控制血糖血压等基础疾病,减少吸烟等刺激因素对牙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