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包括听力下降、鼓膜穿孔、粘连性中耳炎、胆脂瘤型中耳炎以及中耳胆固醇肉芽肿。
中耳积液会影响声音传导,导致传导性耳聋。如果积液长期未被吸收,可能会损伤听骨链。这种情况通常需要通过鼓膜穿刺或置管引流来改善听力。
持续的中耳积液压力可能引起鼓膜缺血坏死,形成永久性穿孔。患者可能会经历耳漏和耳鸣等症状,治疗上可能需要进行鼓膜修补术或鼓室成形术。
纤维蛋白在中耳内沉积会导致结构粘连,固定听骨链并造成混合性耳聋。这种情况下,手术松解粘连组织可能是必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鼓膜内陷袋上的上皮角化物堆积可发展成为胆脂瘤,进而破坏听小骨及颅底骨质。典型症状包括恶臭分泌物,治疗时通常需要进行乳突根治术以清除病灶。
当积液机化后形成的含铁血黄素沉积于中耳时,会出现蓝鼓膜现象。这与中耳通气障碍有关,治疗方法包括改善咽鼓管功能并通过鼓室探查术处理问题区域。
为预防上述情况发生,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用力擤鼻及耳道进水,并增加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胡萝卜和深海鱼类的摄入量。适度地进行咽鼓管吹张训练也有助于维护健康。一旦出现持续性耳闷、听力突然下降或眩晕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对于急性期患者,可以尝试热敷耳朵周围帮助积液吸收;而慢性患者则建议每三个月做一次声导抗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