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门菌作为一种常见的食源性病原体,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环境中。自1885年沙门氏等人首次从霍乱流行的疫情中分离出猪霍乱沙门菌以来,该菌属便以其多样性和致病性引起了广泛关注。沙门菌不仅能够影响人类健康,还可能引发动物疾病,展示出跨物种的致病能力。
沙门菌病是对由多种沙门菌引起的人类、家畜及野生动物不同形式感染的总称。这些病原体通过受感染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污染食物,导致食物中毒事件频发。据统计数据显示,沙门菌在世界范围内是造成细菌性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样在中国中部地区,它也是首要的食品安全威胁。
沙门菌作为肠杆菌科的一员,具有革兰氏阴性特性,种类繁多,接近一千种。根据其抗原成分的不同,可分类为多个基础菌组,包括甲、乙、丙、丁、戊等。这些菌种中,有些专门针对人类致病,如伤寒杆菌、副伤寒甲乙链球菌;而其他多数则主要影响动物,尽管它们偶尔也会通过食物链污染,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环境适应性方面,沙门菌在水中虽不能繁殖,但仍能存活数周之久,甚至在冰箱低温条件下也能生存数月。其最适生长温度为37℃,在室温及以上即可迅速增殖。因此,低温储存食品成为预防沙门菌污染的有效手段之一。
从形态上看,沙门菌大小约为(0.6~0.9)×(1~3)微米,无芽孢,多数无荚膜,但具备鞭毛,有利于其在宿主体内的移动。实验室中,通过特定的肠道选择性鉴别培养基可有效分离并培养沙门菌。这些细菌在生化反应上的特征,对于准确鉴定菌种至关重要。它们的共同特点是不分解某些特定物质,如胶质、尿素、乳糖等,但能发酵葡萄糖等多种糖类,产生酸或气体。此外,沙门菌对高温较为敏感,60℃下15分钟即可被灭活。
沙门菌因其广泛的分布、对人类及动物健康的潜在威胁,以及在不同环境下的存活力,成为了公共卫生领域持续关注的对象。了解其特性和传播途径,对于预防食物中毒及控制其传播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