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颤和房颤的原因包括遗传因素、心脏结构异常、电解质紊乱、药物或毒素刺激以及慢性疾病诱发。室颤是心室肌快速无序收缩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丧失的致命性心律失常,而房颤则是心房电活动紊乱引发的常见心律失常。
部分室颤和房颤患者存在家族遗传倾向,这可能与离子通道基因突变有关。例如,长QT综合征和Brugada综合征等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容易引发室颤,而SCN5A基因突变可能增加房颤风险。这类患者需要通过基因检测明确诊断,并在必要时植入心脏复律除颤器预防猝死。
冠心病心肌缺血、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器质性心脏病会导致心肌纤维化或瘢痕形成,破坏心脏电传导系统的稳定性。急性心肌梗死时,缺血心肌易形成折返环路诱发室颤,左心房扩大是房颤持续的重要结构基础。心脏超声和冠脉造影有助于评估这些结构异常的程度。
电解质紊乱也是常见的诱因之一。低钾血症会延长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增加早期后除极的概率;高钾血症则抑制心肌传导性。血镁缺乏可能加重钾代谢紊乱,钙离子失衡也会影响电信号传导。严重的电解质紊乱需通过静脉补充电解质来纠正,并同时监测心电图变化。
洋地黄类药物中毒、抗心律失常药的致心律失常作用、拟交感神经药物过量均可触发室颤。酒精摄入过量引起的假日心脏综合征常导致房颤发作,咖啡因、尼古丁等兴奋剂也可能诱发。临床中应及时停用可疑药物,对于中毒性房颤可考虑使用β受体阻滞剂。
甲状腺功能亢进时代谢亢进会增加心房电不稳定性,糖尿病心肌病变可同时影响心房和心室,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反复缺氧与交感激活也是重要诱因。控制基础疾病如使用甲巯咪唑治疗甲亢、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OSAHS,有助于减少心律失常的发作。
预防室颤和房颤需要定期体检筛查心脏疾病,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避免酗酒和过度劳累。出现心悸、晕厥等症状时应立即进行心电图检查,确诊后需遵医嘱服用抗凝药预防血栓,必要时接受导管消融或植入式器械治疗。日常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适度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