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猝死可以通过控制基础疾病、改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避免过度劳累和学习急救技能等方式预防。这种猝死通常由冠心病、心肌病、心律失常、心脏结构异常或电解质紊乱等原因引起。
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病是预防心源性猝死的关键。冠心病患者需遵医嘱使用阿托伐他汀钙片、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片、盐酸胺碘酮片等药物控制病情。心肌病患者应定期复查心脏超声,避免剧烈运动。存在心律失常者可通过动态心电图监测评估风险,必要时植入心脏除颤器。
戒烟限酒有助于降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风险。每日食盐摄入不超过5克,减少腌制食品摄入。保持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避免久坐。保证每日7-8小时睡眠,午休不超过30分钟。体重指数应控制在18.5-23.9之间,腰围男性♂️不超过90厘米,女性♀️不超过85厘米。
40岁以上人群每年应进行心电图、血脂、血糖检测。冠心病高危人群需每1-2年做冠状动脉CT检查。出现胸闷、心悸症状时应及时进行运动负荷试验。家族中有猝死病史者建议进行基因检测,筛查遗传性心肌病。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者需定期监测血钾、血镁水平。
连续工作时间不宜超过2小时,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避免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剧烈运动,运动时心率应控制在(220-年龄)×60%-70%范围内。感冒发热期间暂停体育锻炼,病毒性心肌炎康复后3个月内禁止竞技性运动。倒班工作者应保证睡眠质量,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褪黑素片调节生物钟。
掌握心肺复苏术可使猝死抢救成功率提高2-3倍。公共场所应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前需确认患者无意识、无呼吸。家属应了解硝酸甘油片的正确舌下含服方法。运动场馆工作人员需定期参加急救培训,熟悉海姆立克急救法等应急处理措施。
预防心源性猝死还需要建立健康档案,记录血压、血糖等指标变化。饮食上注意增加深海鱼类、坚果等富含ω-3脂肪酸的食物,每日摄入300-500克新鲜蔬菜。避免突然的情绪激动,可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缓解压力。出现不明原因晕厥、胸痛持续15分钟不缓解等情况时,须立即拨打急救电话。社区医疗机构应开展心血管疾病筛查项目,对高危人群实施分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