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家庭如今都备有各式消毒用品,如84消毒液、滴露、过氧乙酸、来苏水、漂白剂及高锰酸钾溶液(俗称PP粉)等。使用这些含氯消毒液时,若方法不当或使用过量,可能会对人体构成威胁。了解其潜在风险至关重要。
含氯消毒剂因具备强氧化性,不恰当接触可能导致皮肤和黏膜受损。直接皮肤接触可引起烧灼感、疼痛乃至皮肤脱落;误吸入或误吞则会对眼、鼻、口的黏膜造成伤害,引发炎症与灼伤,严重时还会影响消化系统,造成溃疡甚至上消化道出血。长期吸入含氯消毒剂的气体,可能引发呼吸困难、心慌等症状。
长期频繁接触含氯消毒剂,虽主要表现为皮肤腐蚀,但在正常情况下不会有其他显著副作用。但需特别注意,切勿在酸性环境中使用,例如与含盐酸的洁厕剂混用,这将产生有害气体,对神经系统和呼吸道造成强烈刺激。
含氯消毒剂的工作原理基于溶解于水后释放杀菌效能的次氯酸钙。其有效成分能迅速穿透微生物表面并破坏其内部结构,从而有效灭杀广泛种类的病原体,涵盖细菌、病毒、真菌乃至耐药性极强的芽孢。此类消毒剂分为无机氯化物(如次氯酸钠、氯化钙等)和有机氯化物(二氯异氰尿酸钠、三氯异氰尿酸等)。无机氯化物性质不稳定,易受环境因素影响而失效,相比之下,有机氯化物更为稳定,但两者溶于水后均不易保持长期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