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可能是由胃肠炎或胃病引起的。胃肠炎多由感染或饮食不当导致,而胃病则包括胃炎、胃溃疡等多种慢性疾病。胃肠炎通常伴随腹泻和呕吐,胃病可能表现为规律性上腹痛或反酸。遇到这些症状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胃肠炎引起的胃痛常急性发作,与进食不洁食物或病毒感染有关。疼痛多为阵发性绞痛,集中在脐周或上腹部,可能伴随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粪便检查可能发现白细胞或病原体,血常规显示炎症指标升高。治疗需针对病原体选择药物,细菌性胃肠炎可遵医嘱使用诺氟沙星胶囊、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病毒感染以对症治疗为主,可短期使用洛哌丁胺胶囊控制腹泻。
胃病导致的疼痛多与胃黏膜损伤相关。胃炎患者常见餐后饱胀或隐痛,胃溃疡疼痛具有节律性,空腹时加重。胃镜检查能直接观察黏膜病变程度,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需规范杀菌治疗。慢性胃病可遵医嘱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铝碳酸镁咀嚼片、胶体果胶铋胶囊等药物。长期反复胃痛需警惕胃癌风险,特别是伴有消瘦、黑便的中老年患者应尽早进行胃镜筛查。
日常生活中,避免辛辣刺激饮食,规律进食并控制每餐分量。戒烟限酒有助于胃黏膜修复,焦虑紧张可能加重症状,需注意情绪调节。如果胃痛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呕血、便血、体重下降等症状,必须立即就医。胃病患者应按疗程用药并定期复查,胃肠炎痊愈后需逐步恢复饮食,避免加重胃肠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