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搏是反映心脏跳动节奏的重要指标,其频率与健康和寿命的关联一直备受关注。民间流传“脉搏慢的人更易长寿”的说法,在生理机制上确实有一定科学依据,但并非所有脉搏慢的情况都对健康有益,特定情况下反而可能隐藏健康风险。
脉搏慢的人可能更易长寿的原因之一是心脏负荷更低,功能更持久。正常成年人静息脉搏范围为60-100次/分钟,若脉搏长期维持在60-70次/分钟的较低区间,意味着心脏每次跳动泵出的血液量更充足,减少了心脏长期运转的磨损,降低了心肌疲劳和劳损的风险,使心脏功能在漫长生命中保持更持久的稳定状态。
另一个原因是代谢节奏更平稳,减少慢性疾病风险。脉搏频率与身体基础代谢率密切相关,脉搏偏慢往往伴随更平稳的代谢节奏。研究发现,长期脉搏偏慢的人群,其血压、血糖、血脂等代谢指标更易维持在正常范围,从而减少因代谢紊乱引发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概率,这些慢性疾病正是加速身体衰老、缩短寿命的重要因素。
长期坚持规律运动的人,如长跑、游泳、骑行等,心脏肌肉会更发达,心肌收缩力更强,每次跳动能输送更多血液,因此静息脉搏会比普通人慢(部分运动员静息脉搏甚至低至40-50次/分钟)。这种因运动带来的“生理性窦性心动过缓”是心脏功能强健的表现,此类人群通常心肺功能更好,身体耐力更强,长寿概率也相对更高。
然而,并非所有的脉搏慢都是健康的。如果脉搏慢是由心脏本身疾病引发,如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会导致心脏跳动节律异常、传导功能受损,出现头晕、乏力、眼前发黑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引发晕厥、心脏骤停,直接威胁生命安全。
部分人群因治疗其他疾病(如高血压、心律失常)服用相关药物,可能会出现脉搏变慢的副作用。若药物剂量不当或身体对药物敏感,脉搏可能降至50次/分钟以下,伴随胸闷、气短等不适。这种由药物引发的脉搏慢,若未及时调整用药方案,会影响心脏正常泵血功能,长期可能导致心脏损伤,增加健康风险。
12全文共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