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胃病的中草药主要有白术、茯苓、砂仁、陈皮和甘草等,需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胃病可能与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外邪侵袭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胃痛、腹胀、反酸等症状。
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的功效,适用于脾胃虚弱型胃病。常与党参、茯苓配伍,可改善食欲不振、大便溏稀等症状。现代研究表明,白术中的苍术酮能调节胃肠蠕动,但阴虚内热者慎用。
茯苓能利水渗湿、宁心安神,对水湿停滞导致的胃胀、恶心有效。常与半夏、生姜同用,如茯苓饮。茯苓多糖成分可保护胃黏膜,但肾虚多尿者不宜长期服用。
砂仁可行气调中、化湿开胃,擅长治疗寒湿气滞型胃痛。砂仁挥发油能抑制幽门螺杆菌,常配木香、檀香使用。但阴虚血燥及实热证患者禁用。
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对食积气滞型胃病效果显著。所含橙皮苷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常与山楂、神曲同用。气虚及阴虚燥咳者需减量使用。
甘草补脾益气、缓急止痛,能中和胃酸并修复溃疡面。常与白芍组成芍药甘草汤,但长期使用可能引起水肿,高血压患者应慎用。
胃病患者除中药调理外,还需保持规律饮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细嚼慢咽减轻胃肠负担。建议每日进行30分钟散步等温和运动促进消化,同时注意情绪调节。若出现持续黑便、呕血或体重骤降,须立即就医排除恶性病变。中草药需根据具体证型配伍使用,不建议自行抓药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