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26 岁的白领齐悦对着镜子里红肿的脸颊发呆。一天前,她跟着短视频教程用 "居家水光套装" 在家给自己做了面部护理,这种号称 "一次等于 100 张面膜" 的网红项目,此刻正让她的脸布满丘疹 —— 这在今年夏季的皮肤科诊室相当常见。
医生提醒齐悦,不管商家再怎么保证安全无害,任何破皮治疗都应该由具有行医资格的医生在正规诊疗机构开展,而不是跟着短视频在家“跟练”。
当 "颜值经济" 遇上 "消费降级",水光针这个曾被视为 "入门级医美" 的项目,正在演变成一场关于安全与欲望的博弈。居家水光的流行,不仅撕开了医美行业合规化进程中的裂缝,更折射出时下年轻人对 "美" 的认知困局。
轻医美狂欢:
从医院诊室到客厅梳妆台
医美行业的 "轻量化革命" 早已不是新鲜事。
2017 年美团入局医美时,市场还聚焦于手术类重医美;而如今,玻尿酸注射、光子嫩肤等轻医美项目已占据市场半壁江山。据美团数据,2024 年 1-4 月综合抗衰类项目订单量同比暴涨 536%,其中 95 后、00 后贡献了超八成消费。这种 "午餐式医美"—— 耗时短、恢复快、价格亲民 —— 精准击中了都市人的变美需求。
轻医美的爆发式增长,本质是 "抗衰焦虑" 的前置化。两年前的夏天,齐悦研究生毕业,入职一家互联网公司工作。和学生时期完全不同的工作强度,以及晚睡早起的作息规律,让她担心衰老会提前到来。她对市面上的“抗初老”护肤产品产生了研究的兴趣,也开始了解“适合年轻人的医美项目”。27 岁的邱邱则已经开始定期去机构做光子嫩肤和水光针,"不是为了逆转衰老,而是想让皮肤状态配得上熬夜加班的强度"。
这种需求已经催生了千亿市场。研报数据显示,预计 2025 年轻医美市场规模将突破 3000 亿元。而其中水光针就是其中热度最高的产品,2024 年水光类产品线上交易增速超过了 110%。
水光针是一种医学美容疗法,通过真皮层注射实现,也被称为中胚层疗法或美塑疗法。其主要原理是通过微针负压技术,将有效成分直接输送到真皮层,从而达到补水保湿、美白和改善皮肤状况等目的。但水光针并不是普通的护肤品,而是医疗器械,水光注射并不是简单的生活护理,而是医疗行为,不规范注射可带来多种安全隐患。
它对操作者的技术有严格的要求,同时也要严格无菌操作,那些动辄几千、几万收藏的“居家水光”,在清洁消毒这一关就过不去。
真正让水光针 "破圈" 的,是短视频平台的“流量魔法”。在 "9.9 元体验"、"在家变美" 的话术轰炸下,这个需要三类医疗器械资质、无菌环境操作的医疗项目,被简化成一个个“无脑跟练版教程”。头部直播间单场居家水光套装销售额破千万,主播手持滚针演示的画面,让无数消费者忽略了一个基本事实,在高增长的另一面,医美市场乱象亟待解决。
中国消费者协会的数据显示,医美消费投诉中,超30%涉及产品质量问题。低价无序内卷也进一步加重了产品质量问题,比如在水光针等项目中,一些不良医美机构为降低成本,会用国产针剂替代进口针剂,甚至换成杂牌针剂或生理盐水。
早在 2025 年,央视财经便报道过关于水光针注射的乱象,市面上盛行假货、水货。艾瑞咨询在《2020 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洞察白皮书》中提到,医美市场上流通的针剂正品率仅为 33.3%,即每 3 支针剂当中,就有2支是水货、假货等非法针剂,还有妆字号产品被用于注射。
灰色地带的生存逻辑:
便宜的代价
而居家水光的流行,本质是一场 "用风险换便宜" 的豪赌。
在深圳某医美机构的价目表上,一次合规水光针价格在 1500-6000 元,而网上的 "居家套装" 仅需 299-1999 元。这种价格差的背后,是整条灰色产业链的运作:无资质的 "械二" 产品冒充 "械三",化妆品级原料被包装成 "医美级",甚至有商家用生理盐水灌装后低价抛售。
更隐蔽的风险藏在操作环节。三甲医院整形外科的诊室里,每月都有因 "自学成才" 导致的医疗事故:有人消毒不当造成皮肤瘢痕,有人因成分过敏导致肉芽肿反应,整张脸引发脓血症,最严重的案例需要通过手术取出面部异物。
水光针注射并不适合所有人。这种操作看似安全系数相对较高,但对合并有皮炎、皮肤敏感、痤疮、玫瑰痤疮等疾病的人群并不适合,正在使用抗凝剂、活血剂的患者不宜注射,伴有糖尿病、恶性肿瘤等严重系统性疾病者也不能注射。
但许多普通消费者的认知仍停留在 "变美捷径" 里。尤其是在一些社交平台上,打着“县城女性”创业的旗号,用“人均百余元做水光护理”来混淆消费者视线的内容,悄然消解着“水光针”的医疗本质。
水光针的核心是“破皮注射”,这意味着它属于医疗行为,绝非“居家 DIY”的范畴。
“水光针注射看似简单,实则是一项专业的医疗操作,务必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由具备专业资质的医生来进行!”像这样的提醒,许多皮肤科医生、医美专业资深从业者都在社交媒体上公开表达过多次。
美团医美最近发起的 "百万修护金" 计划中,超过 60% 的申请者表示 "以为居家水光和美容院项目差不多"。这种信息差,让灰色地带持续扩张 —— 在某社交平台上,"居家水光" 相关笔记超 10 万篇,其中 90% 未提及 "无菌操作" 或 "产品资质"。
平台角力与行业破局:
信任如何重建?
因为“烂脸”揪心地无法入睡时,齐悦在手机上刷到了美团联合九大头部医美机构联合推出的“百万修复金”公益计划。
她在活动页面提交了自己使用的“居家水光”产品信息和患处照片,很快就收到了工作人员的来电。工作人员与她确认所在城市,并邀请她去离她最近的合作机构,对皮肤问题进行免费修复。
这项公益计划面向近三个月购买过居家水光产品,且在使用后一周内出现红肿泛红、干痒蜕皮、红疹瘙痒、肉芽增生、褪皮色沉等“烂脸情况”的用户。每位用户的公益额度为一万元,超出部分则需用户自费。
当齐悦在美团提交 "烂脸修复" 申请时,她或许没意识到,自己正成为医美行业合规化旅程的一个注脚。
医美的本质是医疗,行业快速发展背后,真假掺卖、换药等问题也因“价格战”受到消费者的格外关注。与此同时,医美消费者正变得越来越理性,越来越关注医美的服务专业度和消费安全。
虽然变美会带来快乐,但那些藏在营销话术背后的种种风险,可能带来的更多是痛苦。作为一门“信任经济”,美丽产业的持续发展需要行业自律和多方监督。
美团的应对颇具代表性:近年以来,美团医美加深了与上游品牌的合作,作为平台深度参与了合规水光的行业进程。
市场正在变得越来越透明、规范。
2022 年,国家药监局明确规定,水光针(“注射用透明质酸钠溶液”产品)需按三类医疗器械进行监管,要求严格审批注册,需提交临床试验数据并符合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要求。
2023 年,国家卫健委联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修订版)》,明确自 2025 年 1 月 1 日起,水光针等破皮类医美项目实施全新资质认证体系,水光针设备及配套耗材纳入三类医疗器械管理。
强监管之下,“合规”成为全行业的底层共识,也有越来越多机构将发展重心回归到提供更加有效、安全的医疗服务上。在这其中,像美团这样的第三方平台,在行业信任构建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最近,恰逢美团医美参与夏季大促,美团与品牌合作发声,通过公益行动的方式为这个夏天的医美行业带来更安全、合规的产品和服务供给。美团一边联合 9 家头部机构推出免费修复服务,一边通过 "放心美" 系统将验真设备铺进 2000 余家机构。消费者扫码就能查看药品溯源信息,医生资质与操作记录实时同步。平台验真量在 2025 年上半年突破 700 万次,上海、北京等城市的验真诉求则领跑全国。
美的价值重构:
从 "速成" 到 "可持续"
医美行业的成熟,正在倒逼消费者认知升级。数据显示,2025 年非一线城市医美验真量同比增长 4 倍,石家庄、贵阳等城市的消费者对 "正品" 的关注度甚至超过北上广。
用户对于安全的诉求也已不局限于产品验真,更多求美者逐渐将项目花费的关注重心转移到与“项目质量”相关因素,比如,除了验真外,用户期望药品当面拆封验收并当面配药,关注实际注射剂量与购买剂量是否一致、多余剂量归属是否明确等问题。
这种变化背后,是 "变美" 逻辑的重构 —— 从 "跟风追爆款" 到 "理性选适合",从 "低价优先" 到 "安全第一"。
德勤发布的《中国医美行业 2024 年度洞悉报告》显示,医美新客从种草到进入门店的决策消费周期长达为 7.4 个月,新客在各个阶段都关心项目的安全性大于效果。
轻医美的流行与大众化,从侧面印证着人们对“求美”这件事的态度转变。容貌焦虑虽然并未消失,但人们对于变美这件事变得更加谨慎,在追求变美的同时,人们同样注重安全、健康和性价比。
当博主不再鼓吹 "1 次水光 = 100 张面膜",而是强调 "1 次合规操作 = 100 分安心";当消费者不再为 "速效变美" 焦虑,而是接受 "健康变美" 的可持续性,医美才能真正回归 "医疗本质"。当平台、机构、监管形成合力,将灰色地带挤压出市场,"放心变美" 才不会只是一句口号。
而对于每个消费者,记住 "医美有风险,决策需谨慎",或许比任何 "变美教程" 都重要。
毕竟,真正的美从不需要赌上健康。就像修复治疗后再朋友圈写下 "再也不贪便宜" 的齐悦说的:"镜子里的自己,还是自然一点最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