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医者仁心丈量美学边界,用人文温度记录行业浪潮。
《大白说专栏》作为医美领域首档深度对话栏目,我们汇聚行业先锋与思想领袖,以专业视角解构技术革新,以人文关怀聆听生命故事。由骨颜微晶、艾丝乐品牌团队联合医美临床专家跨界打造,秉持“医者说美,观者见心”的初心,在理性与感性的碰撞中,为时代审美留下真实注脚。
本期栏目邀请到颅颌面外科杜小亮医生,从当前审美观念、填充材料对面部轮廓的影响、生物活性玻璃材料介绍等多个热点话题,进行一次深度访谈,希望为广大医美同仁带来一些新的思考。
本期对话人物|杜小亮
以下为对话摘编(有删减):
Q1 主持人:从医生的专业角度,您认为当前医美领域的美学观念正在经历哪些转变?求美者对“自然美”和“精致感”的诉求是否存在矛盾?
杜小亮:求美者从以前追求局部饱满到现在追求整体的轮廓协调,更加关注于T区的立体度以及整体轮廓的协调性。同时在社交媒体审美的影响下,很多人在25岁之后就开始比较早地关注到轮廓和抗衰问题。那么,自然美和精致感是否矛盾?首先对我来说,自然美这个概念是针对以前整容感过重、特别关注局部而忽视整体这种情况的一种反击。现在媒体上刻意强调自然美,但很多人理解的自然美是不是什么都不做?我觉得不是的。
自然美首先是在静态中流露出的优雅与端庄,是轮廓清晰、皮肉紧实、平整有度且轮廓流畅的状态,这种状态的获得需要长期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付出很大努力来维持。而精致感是指各方面没有死角的美丽,因为美终究是审美主体的人所呈现的,整体还是需要人来完成。追求自然美并不意味着放弃对自身的提高和修饰,而是要在保留个人风格的前提下进行提升和升华。精致感要求各方面没有死角的美丽,这对轮廓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对医生来说审美也需要逐步提高。从材料上来说,要想达到更好的轮廓感,需要寻求更优质的注射材料。
Q2 主持人:面部轮廓治疗需兼顾即时效果与长期稳定性,您认为材料选择对维持轮廓自然度的影响有多大?
杜小亮:像面部的T区,比如额头、眉弓、山根、眉心这些部位,我们需要通过适量的加法来做塑形,这就要求使用一款骨性支撑好、吸水性低、支撑效果佳的材料。而生物活性玻璃正是一款能够完美适应这些部位的材料。
我大概是在五年前接触到生物活性玻璃这个材料的,我觉得它是一个非常好的深层骨性支撑材料,它解决了传统填充材料的一些弊端。比如说我们以前用的玻尿酸、胶原,它们在做深层支撑时与骨性组织融合不够,而且随着时间的延长,面部活动及重力的影响会导致传统材料移位变形,进而使整个轮廓线模糊,造成我们现在所说的"馒化"现象。而生物活性玻璃能够更好地与骨组织融合,本身还具有刺激骨组织再生的作用,这样我们就能获得更稳定、更好的面部轮廓。
Q3 主持人:相比传统填充材料(如玻尿酸、胶原蛋白),生物活性玻璃在临床应用中有哪些独特优势?其作用机制(如骨再生、软组织修复)如何体现?
杜小亮:生物活性玻璃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其物理特性,与面部骨骼的硬度和弹性接近,弹性显著高于传统玻尿酸和胶原蛋白,能够形成稳定的支撑结构。其次是生物活性,主要体现为两点🕑️:第一,诱导羟基磷灰石生成;第二,促进自身骨组织再生。这使得在进行骨性抗衰治疗时,不会出现断崖式吸收,避免因过早吸收导致面部软组织突然衰老。
此外,代谢过程中释放的离子会提高局部pH值,形成碱性环境,抑制大多数致病菌生长,从而保障术后安全性。具体来说,生物活性玻璃的弹性模量接近骨组织,显著高于传统玻尿酸和胶原蛋白,因此在眉弓、下巴、鼻基底等部位能形成更稳定的支撑,获得更清晰的轮廓感。
代谢特性方面,生物活性玻璃在代谢过程中会逐步释放离子,一方面诱导局部骨组织生长,促进羟基磷灰石沉积;另一方面释放生长因子,促进软组织再生,形成骨肉紧密结合的效果,避免骨肉分离。同时,其具有抑菌性,代谢释放的离子形成碱性环境,提高局部pH值,抑制微生物生长,保障术后安全。此外,其与骨组织完美融合,无排异反应,不会导致局部纤维化或硬结形成。
Q4 主持人:根据您的经验,生物活性玻璃在改善面部轮廓,如鼻基底、下颌线等部位中,效果持久性如何?
杜小亮:生物活性玻璃在面部填充后,维持时间可达12-18个月,显著长于普通玻尿酸和胶原蛋白。其长效性源于独特的降解与刺激再生机制:在降解过程中释放的离子会形成刺激信号,促进骨组织微再生及局部软组织再生。
Q5 主持人:骨颜微晶提出的“骨相美学”理念对您的美学方案设计有什么帮助吗?它是否改变了您对传统填充逻辑的认知?
杜小亮:过去在进行轮廓手术时,若缺乏合适材料,我们常被迫采用减法策略。例如东亚人常见的颧骨外扩且不对称问题,传统解决方案多为截骨手术,但这类手术创伤较大,且在局部不对称的情况下难以实现完美调整。此时往往需要无奈妥协。而生物活性玻璃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整体设计方案。它使我们更注重轮廓流畅度与局部微调的平衡。
针对细微不对称问题(如左右颧骨高度差异、下巴不对称),求美者普遍不愿接受截骨或磨骨手术。生物活性玻璃提供了微创解决方案——通过微小注射即可实现精准调整,术后立现效果且无需恢复期。该材料的骨性支撑特性,使我们能进行更系统的轮廓设计,在保留个人特色的同时实现自然协调的骨相结构。这种技术革新对轮廓美学具有革命性意义,尤其在处理复杂不对称问题时展现出传统手术无法比拟的优势。
Q6 主持人:除了单一部位调整,骨颜微晶在面部多部位联合治疗(如鼻基底+下颌线)中如何实现整体轮廓和谐?
杜小亮:在面部注射中,使用生物活性玻璃进行深层骨性支撑时,其应用不仅限于单部位缺陷的局部注射纠正,还可通过多点微量注射改善某一部位缺陷。例如:很多人存在鼻翼凹陷明显伴嘴凸的情况,此时可在颧骨区域进行多点少量注射,鼻基底部位同样进行2-3点的注射。这种分散注射的方式能减少局部用量,获得更和谐的外观。
再如下颌线不清晰的问题,通常由软组织下垂且骨性支撑不足导致。可先进行颞部少量注射以整体提升,再对侧面韧带进行局部调整,最后进行下颌线注射。如此操作能避免局部用药过量导致整体变宽、立体感下降。
这种注射策略充分利用了生物活性玻璃的骨性支撑特性,通过精准的微量多点注射,在改善缺陷的同时保持面部自然协调。
Q7 主持人:回溯骨颜微晶的发展历程,您认为它对医美行业最深远的贡献是什么(如技术、标准、审美)?
杜小亮:骨颜微晶实现了从填充到骨再生的跨越。材料以硅酸盐为基础,通过纳米级工艺实现离子的可控释放,其降解产物能激活成骨细胞,促进骨再生。这一机制颠覆了传统材料的填充理念,实现了材料替代与组织再生的生物学闭环。从标准化美到骨相美,骨颜微晶通过强调T区立体度与整体轮廓的顺滑流畅,重新定义了自然美的标准。
回到生物活性玻璃的原理与临床结果:除了作为深层骨性支撑材料外,它还能够促进局部骨再生。局部微量注射可刺激骨膜,释放活性离子并通过骨膜传导至骨组织,延缓骨性吸收,形成骨性抗衰效果。当骨性吸收未大量发生时,面部整体衰老也会同步减缓——软组织获得支撑后,面部下垂松弛及皮肤褶皱等问题将得到显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