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批以再现战争残酷现实为主题的抗战影视剧如亮剑士兵突击在电视荧屏上大受欢迎。为了更接近那个沧桑岁月的写实手法,许多年轻演员不得不通过整容手术,将自己的容貌扭曲成“假鼻梁”“尖下巴”“锥子脸”等狰狞怪异的模样。
这种“丑陋美学”的运用确实使人物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使得戏份的张力和说服力大大增强。然而,这种手法却让演员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们的事业几乎全面扼杀,甚至连最基本的自我认同都一度失去。
演员曾被导演以&34活体推肉&34、改头换面的方式理直气壮地包装,这究竟是为了营销噱头和制造话题,还是对&34战争之丑&34的一种敬意和再现?我们一起去深入探讨这些演员当年曾经经历的故事。
上世纪70年代,抗战题材电视剧如亮剑士兵突击火热拍摄,导演对演员的要求非常严格,希望用更贴近战火纪元的写实手法,忠实地再现那个残酷年代的场景。
演员们需要在剧中模拟生活中的各种情境,包括扮演穷困潦倒的难民、残缺不全的伤病员,或是饱受摧残的俘虏。尽管化妆手法已经相当高明,但有些特技效果仍旧难以达到理想效果。
这时就需要求助整容手术,对演员的面部进行&34改头换面&34式的彻底改造。
一些年轻演员为了更真实地塑造煤矿工人、阵地老兵这样生活艰辛、遍体鳞伤的形象,都在脸上植入了大量填充物,勉强营造出饱经沧桑的痕迹。
然而,谁也没想到,这种极端的整容手段竟然会成为他们事业生涯的绊脚石,给未来的道路带来阴影。
在人们的意料之外,万绮雯这位曾经因为接受&34丑陋整容&34而饱受困扰的演员,现在竟能凭借其超凡的才华和毅力转行成为了备受港台观众喜爱的主持人。
2013年,她更是荣获了&34十大电视文化艺人&34的荣誉,这无疑是她从低谷中重新崛起的最好证明。
万绮雯在回顾过去时,意识到她在塑造一个抗战剧中贫苦难民形象时进行的整容手术,让她在这段时间里遭到了太多的压力和挣扎。
为了营造出角色的&34憔悴&34&34枯槁&34形象,导演要求她进行整容手术。
年轻的万绮雯被导演和化妆师毫不留情地植入大量人工填充物,使得原本俏丽甜美的脸蛋整容成了布满深深皱纹、干瘪凹陷的模样,看起来像老态龙钟一样。
最初,她还能自我安慰,认为这是为了演艺事业做出的一点牺牲,但没想到这个“丑陋面具”却成了她事业生涯的绊脚石。
万绮雯在戏拍完后,由于无法摆脱那副丑陋的整容面孔,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参加活动时,都常常遭到他人的指责和嘲笑。
那段时间她感到自卑、忧郁,总是惴惴不安,怕被别人永远盯着看更糟糕的是,这张扭曲狰狞的“怪相”影响了她在镜头前的表现,主持工作的机会越来越少。
直至数年后,万绮雯才下定决心再次花费巨资做了一次反向整容手术,终于重拾了自己当年的青春容颜。然而,她对那段&34整容阴影&34始终耿耿于怀,认为当初那种极端的整容行为简直就是&34伤天害理&34。
万绮雯的不幸遭遇并不是个例。同为演员的夏征农也曾在抗战剧中被迫整容,不过由于这个原因,他陷入了事业停滞的困境。
在70年代的时候,夏征农还是一名年轻且充满活力的演员,他参与拍摄了抗战剧绝命卫士。为了更好地塑造出一个饱受战火摧残、遭受严重创伤的俘虏形象,夏征农不得不接受了一次面部的大改造,甚至鼻梁也被塑造成了一个突兀的“塑胶尖锥”状。
虽然只是为了角色的需要,这次激进的整容手术几乎毁掉了他原本英俊的相貌,甚至他自己在镜子中都难以认出自己那张面目全非的脸。
因此,夏征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在镜头前露脸,只得在网络平台以配音为生。
即使过去很多年了,夏征农仍然对那段“整容阴影”记忆犹新,认为导演的做法实在是“伤天害理”。
现今的影视从业者和普通观众对上世纪那种极端的&34丑陋整容&34美学风潮的态度普遍是批判甚至反对的。许多人认为,这种做法是&34伤天害理&34的,给演员带来了难以磨灭的创伤和阴影。
比如资深演员梅小朵,她是最早批评这种“丑陋整容潮流”的人。每当有观众称赞她在某部抗战剧里塑造的“贫苦老人”形象栩栩如生,她都会勃然变色、面有愠色。
原因是那副“老态龙钺”的模样,根本不是化妆的效果,而是她当年被迫做整容手术后的“怪异新形象”。
梅小朵认为,虽然扮演贫穷和难民等角色并没有什么问题,但使用整形这种野蛮且病态的方式将一个年轻漂亮的女演员&34活活虐待&34成一副狰狞可怖的模样,无论从情感上还是道德上都是不被允许的。
另一位老戏骨梅小芳最近接受采访时说,每当看到自己在虎胆龙威里的那张扭曲、丑陋的脸孔,都会心惊胆战,简直无法直视!当年为了出演一个关于饥馑流离的难民角色,她在导演的强制要求下,不得不接受了面部&34凹陷掘空&34式的整形改造。
片场的化妆师把填充物插在她原本精致漂亮的脸上,将她整容成了一张布满深深凹陷的&34骷髅脸&34。
当年,她们正值青春年华,清丽如花。但在导演的要求下,被迫进行了伤天害理的整容手术,以极其残忍的方式将她们装扮成了令人毛骨悚然的怪异形象。
这种行为已经完全超出了艺术创作的底线,是对&34人性&34最粗暴的亵渎许多同行义愤填膺地指责这是对演员职业的最极端摧残和伤害。
回顾这些战争影视的创作历程,我们可以发现,上世纪那些以再现战争创伤为主题的电视剧,虽然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可圈可点,但在处理“战争伤痕美学”这一环节上过于激进。
导演们生搬硬套、固步自封,不惜以“活体推肉”的方式,将演员们推向了“丑陋整容”的不归路。
这种将演员的容颜强行扭曲成&34锥子脸&34&34尖下巴&34&34怪鼻梁&34的狰狞怪异模样的做法,虽然在一时能够增强戏剧的视觉冲击力,但也为演员的身心健康和事业发展带来了沉重伤害。
许多人的自我认同和自信心在这种被称之为&34丑陋美学&34的恶潮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和摧残。
我们要尊重艺术家为作品追求写实和真实的初衷,但绝不能走向极端。毕竟,演员首先是人,他们的容貌代表着个人尊严和气质,任何改头换面都是对其的侮辱。
演员为戏献身值得赞赏,但更要给予基本的人性尊重,而不是被纯粹当做&34工具&34和&34物件&34使用。
我们呼吁影视行业在今后追求写实的同时,也应当尊重每位演员的个体尊严,用更文明、人性化的方式塑造角色形象,而不是一味追求噱头和制造话题的“丑陋整容”。唯有如此,演员们才能在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对自我的基本尊重和自信,这也正是艺术与人性的基本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