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娱乐圈这个充满浮光掠影与喧嚣的舞台上,第 30 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颁奖典礼宛如一场盛大的文化盛宴,吸引着无数人的目光。而在众多备受瞩目的奖项归属中,靳东凭借《西北岁月》荣获最佳男主角奖,成为当晚耀眼的焦点之一。更引人注目的是,他那别具一格的获奖发言,以其浓郁的 “老干部风”,如同一股清泉,流淌在满是套路与浮华的颁奖现场,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与深刻的思考。
当主持人念出靳东的名字,宣布他荣获最佳男主角奖时,全场掌声雷动。靳东起身,身姿挺拔,面带谦逊的微笑,稳步走上领奖台。从颁奖嘉宾手中接过奖杯与证书后,他微微鞠躬致谢,随后站定,调整了一下话筒的位置,用他那极具辨识度的低沉嗓音,开始了一段让人印象深刻的发言。“在我印象中,我好像没有拿过任何电视剧的最佳男主角。白玉兰而立之年,我居然拿到这样的殊荣。我知道,这跟我的表演、技术、专业好像没有太大的关系,在我的职业生涯能够有幸饰演这样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这是我毕生的荣幸。” 他的话语诚恳而真挚,没有丝毫的自傲与炫耀,将功劳首先归功于所饰演的角色以及背后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靳东口中的 “老干部风”,并非是一种刻板、老气的表现,而是源于他对演艺事业的敬畏之心以及多年来沉淀下来的文化底蕴与价值观。回顾靳东的演艺生涯,那是一段充满坚持与磨砺的旅程。1993 年,他参演首部电视剧《东方商人》,青涩的面庞与初出茅庐的演技,开启了他在演艺圈的探索之路。此后多年,他在一部又一部作品中打磨自己,从《闯关东》里的一郎,到《伪装者》中的明楼,再到《我的前半生》中的贺涵,每一个角色都被他演绎得入木三分,逐渐积累起观众缘与口碑。但在这个过程中,他并非一帆风顺,也经历过不被认可、角色类型受限等困境,然而他始终没有放弃对表演艺术的追求,不断挑战自我,突破舒适区。
在准备《西北岁月》的过程中,靳东的 “老干部式” 认真与执着体现得淋漓尽致。为了能真实还原革命家的形象与气质,他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背景、人物的思想情感以及生活细节。剧组在 239 天的拍摄期间,严格考据,前期准备更是长达 3 年,靳东跟随剧组到陕西多地取景走访,亲身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让自己全身心地融入到角色所处的环境中。在拍摄时,面对西北的恶劣环境,他拒绝使用替身,在沙暴中摸爬滚打,为了贴合角色,他甚至暴瘦 15 斤,扔掉以往霸总形象中的西装皮鞋,全程身着粗布麻衣,赤脚行军。这种对表演的极致追求,对角色的深度挖掘,正是他 “老干部风” 在演艺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演员对作品应有的尊重与敬业精神。
在获奖感言中,靳东还特别提及了其他入围的竞争者,他说道:“和伟哥、王骁、小范大人包括宝强都比我优秀。” 这份将竞争对手视为同行者,给予充分肯定与尊重的态度,展现出了他宽阔的胸怀与格局。在竞争激烈的娱乐圈,很多人往往将对手视为敌人,而靳东却能看到他人的闪光点,这种谦逊的品质在浮躁的行业氛围中显得尤为珍贵。他的发言让我们看到,真正优秀的演员,关注的不仅仅是奖项与荣誉,更是整个行业的发展以及与同行之间的相互学习与促进。
靳东的 “老干部风” 发言,还体现在他对演员责任与使命的深刻理解上。他认为演员不仅仅是在镜头前塑造角色,更重要的是通过作品传递情感、价值观以及历史记忆。他曾说:“戏剧艺术,它更像是生命,一旦大幕拉开,便没有回头路。” 在他眼中,每一次表演都是一次庄重的使命,无论是电视剧、电影还是话剧,都承载着演员对艺术的敬畏与对观众的责任。他呼吁演员要藏在角色后面,用作品说话,而不是靠炒作与话题来吸引眼球。这种对行业的清醒认知与积极倡导,为年轻演员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引导着整个行业朝着更加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
颁奖典礼结束后,靳东的身影迅速消失在众人的视线中,工作人员透露他领完奖便直奔机场,奖杯先放在后台保管,因为 “戏比天大”。这一细节再次展现了他对演艺事业的热爱与专注,他没有沉浸在获奖的喜悦中,而是迅速回归到自己的本职工作中,继续为观众带来更多优秀的作品。
靳东的获奖发言,以其独特的 “老干部风”,为娱乐圈注入了一股清新的正能量。他用自己的言行告诉我们,在这个充满诱惑与浮躁的时代,作为一名演员,坚守初心、尊重角色、敬畏艺术才是立足之本。他的经历与感悟,不仅是对他个人演艺生涯的总结,更是对整个演艺圈的一次深刻启示,激励着更多的演员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保持清醒与执着,用真诚与努力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未来,我们期待靳东能够继续秉持这份 “老干部” 式的坚守,为观众带来更多精彩绝伦的表演,在演艺之路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