娱乐圈的朋友们注意了!2025年,第30届白玉兰奖的入围名单刚一公布,立刻炸开了锅,大家纷纷围观热议。而这届白玉兰奖最大的亮点,就是把“提携新人”摆上了重中之重,直接掀起一波行业“大浪”,简直比平时多了几分“狠劲儿”!
说起来,这次“提携新人”的政策,可不是随便喊喊的口号,而是在上海电视节30周年这个重要时间点上,白玉兰奖想来个大动作,打破以往由老戏骨们“霸榜”的惯例,给年轻演员们更多机会,推动影视行业的新老交替,点燃新鲜血液。毕竟过去几年,拿奖的大多是演技老到、奖项加身的陈宝国、孙俪等资深演员,大家演技毋庸置疑,但年轻人机会确实太少了。
但是,所谓“新人”到底该怎么定义呢?这才是争议的焦点。严格来说,“新人”是那些刚入行、资历浅、年纪小的演员,比如《山花烂漫时》里的兰西雅,首次提名最佳女配角;还有《边水往事》中的蒋奇明,凭借“王安全”一角获得最佳男配角提名,他们都没拿过主流奖项,绝对是行业里的新鲜血液。
不过,现在圈内还有个更宽泛的“新人”概念,专门针对那些演技被认可但没拿过白玉兰奖这类主流奖的实力派演员。就比如85后张若昀,这次凭《庆余年2》提名最佳男主角,有粉丝称他是“资深新人”,戏龄丰富,角色塑造力强,但奖杯始终擦肩而过。
再说杨紫,这位90后代表人物,三次提名白玉兰视后,从童星成长为实力派,她作品口碑与热度兼具。有人觉得她得奖很符合“鼓励年轻力量”的初衷,但也有人认为她和真正“新人”相距甚远,归类“新人”有点勉强。
最夸张的非刘亦菲莫属。她出道即巅峰,成绩辉煌,这次首度提名白玉兰视后。可说她是新人,跟传统新人(资历浅)完全对不上,更多是粉丝的自我感情表达。
实际行动上,白玉兰奖对“提携新人”也有具体表现,尤其在导演和编剧群体中,85后新锐导演占比明显提高,比如《小巷人家》编剧大米、《我的阿勒泰》导演滕丛丛,背后透露出白玉兰奖对幕后新生力量的重视。毕竟导演和编剧才是影视作品灵魂人物,给他们机会,就是给未来铺路。
但“提携新人”政策虽好,也难免引发不少争议。最敏感的就是“新人”边界模糊,许多观众担心,如果像张若昀、杨紫这种资深演员也算“新人”,真正的新面孔反而被挤出局,完全违背了提携初衷。还有网友担心,这政策会不会成某些奖项平衡的借口,比如杨紫和闫妮、宋佳争视后,假如杨紫赢了,难免被说“题材让位资历”,古装剧热度带动太明显,不全靠演技。
况且,历届白玉兰奖“鼓励新人”的口号不少,但获奖大多还是老戏骨,这次“提携新人”大家更是半信半疑,到底是实打实的变革还是喊喊口号,谁也不敢轻易下定论。
那么,2025年在“提携新人”政策加持下,谁最可能成为黑马呢?男配角方面,王骁(《凡人歌》)凭借正午阳光剧集口碑、金鸡奖加持,以及积累的粉丝基础,被看好有戏。女配角里,万茜在《玫瑰的故事》中戏份虽配角,却分量十足,冲击奖项大有希望。蒋奇明(《小巷人家》)也被看成低调实力派的代表,首提就成热门,微博预测经常和资深演员并列,黑马味十足。
至于最大争议人物,非刘亦菲莫属。她国际影响力大,带动剧集海外传播,横扫多项大奖,剧集七项提名领跑全场。但国籍敏感问题,可能会影响评委的态度,拿奖之路并不平坦。
还有杨紫,虽然有人把她当成新一代代表,但毕竟三度提名、作品爆火,她更可能凭借演技突破争视后,而不是“纯新人”路线。
整体来看,配角奖项更容易爆冷门,因为新人名额有限,竞争相对分散。蒋奇明、万茜这类演员在配角组拿奖意外性大,黑马潜力十足。
当然,平台资源也很关键。《小巷人家》和《国色芳华》被誉为“黑马平台”,为新人演员突围创造了有利条件。但白玉兰历来有“放风和实际颁奖”两套操作,“提携新人”可能仅停留在提名阶段,最终奖项结果依旧充满悬念。
说到底,白玉兰奖“提携新人”是件好事,为影视行业注入新活力,让观众看到更多新面孔和作品。但执行时一定要平衡好“资历认可”和“破格赋能”,别让政策走偏。希望未来白玉兰能真正挖掘、培养新人,让中国影视更精彩,观众也能享受更多精品。
说了这么多,你觉得这次白玉兰“新人提携”到底靠谱吗?谁会是最终赢家呢?欢迎大家留言吐槽,跟很哥一起来聊聊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