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片璀璨星空下的内娱界,近年来观众们逐渐达成一个无奈的共识:新人的整体素质正在不断下降。无论从颜值、演技到能力与品德都难以和以往的明星相提并论。而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常常被归结为“资本的丑孩子”。当我们逐一剖析那些突然在娱乐圈崭露头角的新人,便会发现他们大多来自非富即贵的家庭,或是继承了父母的丰富资源,成为所谓的“星二代”。
回首二三十年前的内地和港台娱乐圈,那个时代里的明星大多是普通人出身。张国荣出身于裁缝世家,尽管儿时生活并不如意,但他对演艺的执着与热爱,促使他不断磨练自己的技艺,最终从跑龙套一路走向华语乐坛和影坛的巅峰传奇;周润发的家境也十分贫寒,曾做过多种底层工作,然而凭借他出色的演技和不断努力,他塑造了无数经典角色,成为华人影星的典范。在那个黄金时代,成名的唯一途径就是依靠沉甸甸的才华和顽强的拼搏精神,或者奠基于无可挑剔的外貌。
然而,如今娱乐圈的成名逻辑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资本的力量越发强大,它不仅主导了资源的配置,还霸占了审美的定义权。如今,谁能站上头版,谁能位于C位,甚至谁能获得奖项,似乎与观众的喜好和市场的真实反馈完全无关。那些毫无实力的“资本的丑孩子”,凭借背后强大的资源支持,轻易地挤走了普通人入圈的机会。他们刚出道就担任主角,凭借几篇经过精心雕琢的媒体通稿和高档品牌代言,迅速提升了知名度,频繁占据头条。
例如,某些新人演员尽管演技青涩,连基本的台词功底都未能掌握,却在大制作中担当关键角色;还有一些毫无歌唱实力的新人歌手,借助资本的精心包装和推广,频繁出现在各大音乐平台的首页。这一现象鲜明对比于过去“千里挑一”的选拔模式,因此,不难理解为何现今这群被资本捧起来的新人,质量会如此参差不齐。
对于观众来说,面对这种局面,内心无疑感到一阵憋屈。这些靠家庭背景和资本力量进入娱乐圈的二代与“资本的丑孩子”,本质上不过是潜在的资源“食利者”。然而,现在观众不仅需要为他们热烈鼓掌、贡献流量,假若提出质疑,反而可能被贴上“嫉妒他人优秀”的标签,或者收到“谁不羡慕XX人生”的劝解。在这样的舆论氛围中,观众的声音被忽视,审美需求亦未能得到应有的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