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号早晨,我在新闻中得知蔡澜去世的消息。虽然他的名字听起来颇为熟悉,但我对他究竟做了些什么并不甚了解。后来,成龙在微博上发表了一篇长文,才让我意识到蔡澜与香港电影在那个黄金年代之间的深厚关系。成龙回忆起,蔡澜曾带着他们走出国门拍摄,教他们品酒与收藏物品,同时传授了许多人生哲理,因此他称蔡澜为“半个师父”。
成龙提到,当他在片场得知这个消息时,脑海中闪现的都是与蔡澜一同在海外拍戏的往昔画面。蔡澜常言活着就要开心,如今他已离去,留给世人的唯有对他的深切怀念。
蔡澜生前在个人帐户上明确说明,他于6月25日在香港医院安详去世,按照他的意愿,未举行任何仪式,遗体也随即火化。这种简约的处理方式现在似乎愈发普遍,过去老一辈人去世时往往遵循众多礼节,而今天,许多人选择了悄然离开。
我记得成龙他们当初拍戏的环境艰苦,尤其是在欧洲,食宿条件都非常差。在这样的背景下,蔡澜常常带他们去当地著名餐馆,教他们如何品尝红酒,而并非只是装模作样的喝酒,真正传授年份与产地的知识。后来,元彪在开餐厅时,菜单上还特别有一道菜是按照蔡澜的口味制作的。
除了美食,蔡澜也教他们识别古董,强调的不只是其价值,还要理解背后的故事。洪金宝曾在采访中提到,起初他们觉得这些只是好玩,但渐渐地意识到,蔡澜是在引导他们认识这个世界。与如今年轻人追寻明星与潮牌的娱乐方式相比,那时的演员在拍戏间隙能够学到其他的能力。
蔡澜曾说过,人生终究要结束,没必要过于悲伤。然而,网络上如今却充斥着影迷翻阅他以前的专栏,许多人还专门前往香港寻找蔡澜推荐的老店。一位博主还制作了一个视频,按照蔡澜的食谱进行烹饪,评论区中讨论着他如何将美食与生活态度自然结合的方式。
在香港进行火化后,似乎有计划整理蔡澜的书信,但是目前尚未有进一步的消息。成龙他们这一代人亲历了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现在大多数人都已高龄,也渐渐失去了在拍戏时交流的人生哲学,最终无人能将其完整讲述。
网络上有人统计,近十年间去世的老一辈艺人、导演、编剧人数不少,他们带走了许多过去的规矩和思想。年轻观众或许只对他们的作品有所了解,但像蔡澜这样在幕后默默传授生活智慧的人,真正了解的人却寥寥无几。
前几天看到新闻,某剧组在欧洲拍戏时,年轻演员们抱怨伙食差,要求吃这个、吃那个。如果蔡澜在世,恐怕又会感慨如今的年轻人不懂得如何享受生活了。然而,时代变迁,享受生活的方式也在改变,对比其实意义不大。
总之,这件事让我回忆起当年看老电影时,常常觉得那些演员身上有种难以言喻的韵味,回过头来看,或许正是因为蔡澜所教的那些事情。以后,连这些故事也会变成传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