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万众期待之下,她终于现身,却犹如抚琴人遮面含羞。然而,今天我们讨论的可不是她的“才艺展示”,而是近期饱受争议的女演员那尔那茜事件。官方通报终于落地,正值《长安的荔枝》大结局与全国高考成绩发布的前夕,这份字数庞大的通报,确实需要几遍反复阅读才能消化。
首先,通报开头便十分明确:那尔那茜涉嫌高考报考材料的造假。弄清这一点,我们必须明确,所谓材料包括了什么?身份证明、学历学籍资料、近期照片及报名费用等等。那尔那茜的问题便出现在学籍上——她在北京完成初高中教育,却以呼和浩特八中的应届生身份参加高考。换句话说,她在内蒙古从未上过一天学,却选择在关键时刻利用他人的学籍,以这种方式考取人生中至关重要的分数。这种千里之外的心思,真是无形之中早已传达。
若第一条是令众人瞩目的实锤,接下来的几条则是相对平淡的陈述。关于委培班,自1982年设立第一届以来,其后2007年的第二届,包括那尔那茜在内,共计有12届。至于她的分数和录取情况:2008年,那尔那茜的高考文化课获得了449分,专业成绩为87分,符合录取要求。而关于她的委培合同,签约的确是2008年,但她在2012年未回内蒙古、随即赴挪威留学也属实。这一切,竟都是“经研究同意”的结果。
尽管这些具体内容辟谣了关于“母女定制委培班”及“低分入校”的虚假传闻,但在重重迷雾下,最大的恐惧并非真假混杂,而是关于真相是否会被永久埋葬。说实话,这份详尽的通报少见,但公众内心的疑虑依旧难以平息。
那么,那尔那茜的高考资格究竟源于何处?内蒙古早有明文规定:考生需满足两个条件,方可参加高考:一,户籍在此地迁入满三年;二,要拥有内蒙古高中阶段学籍,并且连续就读满三年。没有真实就读经历的那尔那茜,如何以应届生身份报考?到底是谁在她背后为其提供了这一资格?在未具资格的情况下,是否还算得上有效?
与此同时,一些人也注意到了这样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这所声望卓著的高校居然在25年之后再次成立内蒙古委培班,放低录取分数,并承诺就业机会,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但那尔那茜却完全没把这份机会放在心上,利用完后便撕毁了契约,跑去国外深造。这样的行为对谁来说都无法令人愉快,但这一事件中,罕见的是她竟然得到了“宽容”的待遇。
“经研究决定”一句,究竟是如何定下来的?到底是谁在做决定?整件事的可笑之处在于,居然还有为她摇旗呐喊的人们,理直气壮地说“这种操作很常见”,或是无视重点地表示“假文凭有什么关系”。如此轻描淡写,难道不让那些十年寒窗苦读的学生感到心寒吗?一句“演技好”的评价就可以抹去她对公平的破坏吗?
身为一名艺术生,那尔那茜的文化考试能得449分,专业成绩也以87分显得不低。若无造假,她的成绩理应让她光明正大步入上戏校园,可惜这都是没有如果。丑闻发生之前,大众对她的演技普遍赞赏,但她却触及了一个我们无法原谅的底线。从一开始,她的选择就是错误的。在教育公平这一承载着无数普通家庭未来希望的底线上,不容许任何破坏。
那么,守护教育公平便是守护我们社会的未来。说到这里,不由得让我想起一个几乎被遗忘的点。2019年,演员翟天临在直播中突然询问“知网是什么”,这一切最终导致他因学术不端而受到处罚。2025年,音乐人仝卓也在直播中自曝曾通过手段将往届生身份改为应届生,结果被全面封杀。而到了2025年,演员那尔那茜的录音被曝光,揭示了她自豪地谈及的委培政策,结果引发了今天的风波。
在这三起事件中,共同点就在于这些人都选择了自曝。在直播或采访中畅所欲言,似乎毫不掩饰,难道是因为他们飘了吗?抑或是因为他们以为自己不会被抓住?不,根本的问题在于,他们丝毫不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有任何错误。
报名造假、身份伪造、论文抄袭……在他们看来,这些行动不过是小事一桩。将贫困学生的教育机会视作个人谋利的跳板,实在令人愤慨。聪明人直言不讳:因为位不同,思维自然不同,令人心痛而又真实。
我们期盼着,“依法依规对涉事人员严肃追责问责”的承诺落到实处,同时也希望“举一反三,完善制度,加强管理”的决策能真正为教育公平、为广大学子提供保障。从翟天临、仝卓到那尔那茜,这些曾受到艳羡的高位者接连坠落。
最后要说的是,无论你曾有多高的地位,当一切真相大白,曾经的每一个空子,都会化作尖锐的钉子再一次扎入你的身上,再无翻身之日。而那尔那茜的反噬,也已悄然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