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译』,曾经是中国影视圈中备受推崇的演技派代表人物。然而,随着《以法之名》的播出,他在演艺事业中迎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口碑危机。这部剧本被寄予厚望,背后有央视与最高检的强大支持,导演傅东育执导,编剧团队历时三年打磨,演员阵容也不容小觑,『张译』和『蒋欣』这两位实力派演员更是为剧集增色不少。开播当天,收视率飙升至1.9%,平均也维持在1.5%左右,一时之间热度高涨,备受期待。
然而,随着剧集的播出,观众的热情逐渐转为质疑,弹幕和评论区充斥着负面声音。几乎所有的差评集中在一个点:剧情离谱,角色刻板,尤其是『张译』的表现——无论角色如何变换,总感觉演得像是一个人。观众甚至直接在弹幕中留言:“『张译』一出场,我就知道接下来他要做什么。”虽然这话令人心疼,但若从演技的角度来看,也确实有其道理。
『张译』这次在剧中饰演的是海东省检察院第十一检察部的检察官洪亮。近年来,他的角色多与警察、检察官、军人等正面角色挂钩,给观众的印象越来越趋同。网友们纷纷调侃:“安欣2.0”、“卫国平3.0”、“程兵4.0”,将他近几年塑造的角色按数字命名,仿佛是同一模子刻出来的。曾几何时,『张译』给我们带来了《士兵突击》里那位坚韧的史今班长,退伍时那场深情的告别戏,触动了无数观众的心;在《我的团长我的团》里,他饰演的孟烦了,浑身散发着玩世不恭却又一身正气的气质;还有《鸡毛飞上天》中的陈江河,从底层小贩到商界精英,『张译』成功地将人物的成长历程呈现得淋漓尽致。
但如今的他,似乎已陷入一种模式化的困境。《狂飙》《他是谁》《三大队》《以法之名》,这些角色设定越来越接近,人物性格愈加沉闷严肃,连台词节奏、表情管理、眼神变化都开始呈现出相似的“标配动作”。有网友戏称『张译』的演技三件套:“撇嘴、压嗓、皱眉头”,这简洁的总结虽然尖锐,却也准确地反映了现状。
『张译』自己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在他荣获第二次华表奖时,曾坦言:“这几年作品有点集中,一下子太多了,观众看累了,我也该停一停,歇歇了。”这一番话让人不禁感慨,至少他还清楚自己的困境。然而,话音未落,《以法之名》便已经上线。虽然这部剧是存货剧,但正好在这个时机播出,却如一面镜子,照出了『张译』当前的职业瓶颈。作品太多,角色重复,观众的审美疲劳也随之而来。
回顾2022年,『张译』一共拍摄了六部剧集,2023年更是处于“霸屏”状态,几乎每一部剧都频频亮相,《狂飙》《他是谁》《满江红》《无价之宝》一度轮番上阵。即使是铁打的演员,也难免会因如此密集的工作压力而显得应付了事。『张译』并非不努力,反而是他过于努力,导致自己深陷“安全区”,难以自我突破。
这一现象并非『张译』一人所面临。『张颂文』、于和伟、雷佳音等中生代演员也同样遭遇了类似的困境,逐渐被观众批评为“演啥都一个样”。就连『蒋欣』也难逃此命运,华妃、樊胜美、郑雅萍等角色虽然背景不同,但她的表演风格却越来越趋于一致,尤其是那种“比叨比叨”的节奏,听多了就让人产生一种“老套”的感觉。这个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演员本身,而是整个行业的困境。
目前,主旋律、刑侦、扫黑等题材剧集成了市场的主流,资本偏爱“影帝正剧”的组合,剧本套路重复率高,演员缺乏足够的创作空间,难以沉淀与生活。在这种环境下,演员们被推向前台,往往只能在有限的框架内表演,逐渐丧失了个性,变得千篇一律。观众并非不支持『张译』,也并非不喜欢这些类型的剧集,真正的原因在于观众的审美已经发生了变化——我们不再单纯追求演员“演得像”,我们希望看到的是“角色活过来”,像梁家辉那样的千面影帝,他能够在不同角色中游刃有余,从懦弱书生到黑帮大佬,能够在各种风格的角色中自如切换,而不是一味依赖某种演绎技巧。
因此,真正的演技并非只是堆砌技巧,而是从生活中汲取灵感,将人物塑造得真实鲜活。正如段奕宏所言:“你演得太多花样了,状态没了,人就没了。”『张译』是值得期待的演员,他曾经突破过自我,像《追凶者也》《亲爱的》《满江红》这些作品,便是他跳出传统套路的代表之作。然而,眼下,他亟需进行一次真正的“自我革命”,而这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换个角度,或者压低嗓音、改变表情,而是要在更深层次上颠覆自己,哪怕通过增肥、剃头,或尝试演反派,去打破舒适区,带给观众更多惊喜。
观众的期望并非无理,正是因为对『张译』有着过高的期待,才会在看到他演技的重复性时产生失望。事实上,这种“越高期望,越大落差”的情绪才是最危险的。希望『张译』能真正停下来,给自己一些时间去沉淀,重新走进生活,重新塑造角色。毕竟,从《士兵突击》中的史今班长到《鸡毛飞上天》中的陈江河,『张译』曾给我们带来了无数的惊喜。而如今,我们更希望看到他在下一部作品中的“彻底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