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金鸡奖与白玉兰奖在提名问题上的争议不断,导致这两个奖项的含金量逐渐下滑。特别是白玉兰奖,在过去几年里一直饱受“水奖”之名,公信力受损。然而,今年的白玉兰奖却迎来了强有力的反击,成功恢复了它应有的地位,摆脱了“水奖”的标签。从今年的获奖情况来看,白玉兰奖似乎真正迎来了它最具含金量的一届。
回望过去,白玉兰曾与飞天奖和金鹰奖并列为中国电视剧的“三大金奖”。但随着多次“爆冷”的出现,白玉兰的声誉逐渐下滑,不再能像往年一样稳稳地保有业内的尊重。尤其是2024年,周迅凭借《如懿传》荣获视后时,唐嫣的粉丝在社交媒体上激烈争议,质疑其背后的“关系奖”成分。金鸡奖同样也经历了不少争议,尤其是2019年,梁朝伟凭借《扫毒2》获得影帝的头衔,令很多人对金鸡奖的公正性产生疑虑,甚至有人调侃“金鸡向资本低头”。
如果从奖项的定位来看,白玉兰奖更注重电视剧的影响力,而金鸡奖则专注于电影的艺术高度。白玉兰被视为业内的“专家奖”,评委大多数都是行业内的翘楚,所有的评选过程都需要经过多轮投票,且考虑到收视率和口碑因素。正因如此,白玉兰奖常常遭遇“分猪肉”的质疑,特别是在一些高流量作品中,明明口碑和收视双高的演员,却因为某些“人情”因素未能获奖。
例如,2019年《都挺好》凭借姚晨的精湛演技获得了广泛好评,但最终视帝与男配角的奖项却未能颁给姚晨,而是蒋雯丽凭《正阳门下小女人》获得了视后,这一决定引起了很大争议。姚晨在颁奖现场嘴角露出一丝苦笑,而事后在社交平台上她表示,自己可能“运气太差”。许多网友指出,《都挺好》的播放量远超蒋雯丽的作品,质疑为何一个年纪较大的女演员能获此殊荣,甚至有人传言评委马伊琍与蒋雯丽丈夫顾长卫存在某种“人情交换”。这些风波让白玉兰的公正性再次受到挑战。
类似的情况并非第一次发生,2012年,《甄嬛传》一度被认为是孙俪赢得视后的铁板钉钉的作品,但最终获奖的却是宋佳凭借《悬崖》获得视后。时至今日,关于孙俪没能获奖的原因仍有多种说法,其中一项较为广泛的猜测是,孙俪使用了配音而非自己的原声,这让她失去了获奖的机会。宋佳登台领奖时并没有准备获奖感言,直言“没有准备”,让整个颁奖过程显得有些尴尬。
再比如2015年的白玉兰奖,李雪健凭借在《嘿,老头!》中的精彩表现,成为当年的大热人选,然而最终获奖的是黄磊。李雪健因病与病魔长期斗争,但他的表演依然生动感人,而黄磊则凭借一部热门剧获得奖项,这样的结果也让许多人感到不公。
直到2025年,童谣凭借《三十而已》获得视后,争议依然没有停止。许多人认为热依扎在《山海情》中的“水花”角色演技远远强于童谣。网络上对童谣获奖的质疑声音不断,甚至有人怀疑背后是否有资本的介入,毕竟童谣的丈夫是金融大鳄,资本与人情的元素再度引发了外界的广泛讨论。
相比之下,金鸡奖的提名与评选始终保持着相对的公正性,它更注重作品的艺术高度,而非商业流量。金鸡奖的评委阵容通常由电影界的导演、编剧和专业人士组成,评选过程相对严谨,几乎不受外界压力的影响。金鸡奖的评选标准可以总结为:“宁可冷门文艺片,也不让浑水摸鱼的演员得奖”。
例如,《地久天长》与《悬崖之上》这样的合拍片,虽然在白玉兰中很难获得奖项,但它们在金鸡奖中却能凭借演员的精湛演技和作品的艺术性获得认可。在金鸡奖的世界里,评选标准往往更看重演员和作品的实际水准,而非背后的流量或商业因素。
白玉兰与金鸡奖在奖项定位上的差异,最终也反映在各自的获奖结果中。白玉兰奖往往更关注“多少人看你演戏”,而金鸡奖则更看重“你演戏演得怎么样”。随着白玉兰奖近几年的“爆冷”事件频发,其自身也逐渐发生了变化,逐步朝着模仿金鸡奖的方向发展。今年,《山花烂漫时》和《西北岁月》等主旋律电影的入围,使得白玉兰奖看似更加重视作品的艺术性和社会影响力。
然而,金鸡奖的“艺术性”也带来了不少的挑战。2015年,刘德华凭借《失孤》演技打动了无数观众,然而他并未获得影帝奖项,最终由张涵予凭《智取威虎山》获得影帝,令许多刘德华的粉丝感到不满。2019年,78岁的农民演员凭《过昭关》获得视帝提名,尽管票房不高,但他凭借精湛的演技获得提名,这一现象反映了金鸡奖对艺术的高度认可。
2023年,《繁花》的胡歌和《漫长的季节》的范伟争夺视帝时,胡歌凭借个人魅力和演技最终获胜,但范伟的粉丝仍然质疑金鸡奖偏向上海圈演员的倾向。金鸡奖的评选标准,无论多么严格,始终维持了其独立性与权威性,避免了被商业利益和“人情关系”所左右。
最终,奖项的真正含金量,往往不在于奖杯的外形大小,而是它所代表的价值和尊重。正如今年白玉兰将视后奖项颁给宋佳时,金鸡奖与白玉兰奖之间的较量,已经有了明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