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浙江文化发布)
2025年上半年,浙产剧迎来类型创作高峰,《淬火年代》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黄雀》《我的后半生》《藏海传》《长安的荔枝》等4部在央视八套黄金档播出,《180天重启计划》《成家》《掌心》《念无双》《侠客行不通》《悬镜》《我叫赵甲第第二季》《临江仙》《潜渊》《书卷一梦》等10部在上星卫视及重点网络平台首屏首页播出,另有《千秋令》《X局密档》《朝云散》《漫城》《春来定风波》《橘祥如意》等6部在重点网络视频平台播出。21部作品如同多棱镜般折射出浙江影视工业的创造力,题材覆盖社会现实、古装传奇、刑侦悬疑、年代商战等多种类型。
其中,现实题材占比显著,并展现出多元的社会关照维度。《我的后半生》聚焦老龄化问题的社会议题,《成家》以婚恋行业为切口的职场,《180天重启计划》“母女重启人生”的精神内核,呈现形成现实关照的三重奏。涉案剧《悬镜》则以凶案刑侦为骨架,将古代神秘仪式与现代司法困境深度融合,撕开人性执念与司法正义交织的现实切面。
而在类型融合的探索中,《黄雀》开创的“刑侦+时代寓言”模式颇具亮点。该剧将铁路反扒故事与社会转型脉络结合,以纪实手法映照现实,成为类型融合的典范。这一创作思路在《潜渊》中得到延续,1940年谍战背景下,失忆特工梁朔在日伪76号的重重困境中完成信仰觉醒,使谍战类型超越正邪对抗,成为历史记忆的生动注脚。
在重现历史记忆的年代剧创作中,改编自阿耐小说的《淬火年代》以工业题材硬核表达独树一帜。镜头聚焦改革开放下的制造业升级,通过企业家柳钧在技术封锁与市场阵痛中的创业历程,展现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制造业的突围之路。剧中老机械厂的齿轮轰鸣与留德归来的技术理想相互碰撞,既丰富了浙产剧工业题材的类型探索,更以个体与时代创业史的交织,在作响的机床上刻下奋斗的印记。
相较现实题材,古装题材在类型探索中呈现微观转向。《长安的荔枝》聚焦小吏运送鲜荔的微观实践,《藏海传》以营造技艺复仇的情节脉络,共同构建古装剧的新历史主义表达。《临江仙》则以传统美学为基底,融入空镜写意构图与非遗工艺细节,提升仙侠剧的文化质感,在类型化创作中平衡文化与市场需求。
从火车站反扒江湖到谍战隐秘阵线,从盛唐荔枝转运到现代婚恋职场,再到工业转型征程,上半年浙产剧的类型探索始终紧扣社会现实。当《我的后半生》用退休教授相亲视角叩击银发群体的情感痛点,《黄雀》于黑白交锋间折射时代洪流下的人性明暗,《藏海传》追求历史真实与文化创新时,浙产剧已超越简单的娱乐功能,成为记录社会的深度文本。
2025年上半年,浙产剧以视角转换、结构创新与角色重塑为着力点,在突破固有题材框架的同时,为创作注入情感内核。这种叙事创新既非颠覆经典范式,也非妥协商业逻辑,而是通过叙事策略革新,让刑侦、古装、谍战等传统题材与当代观众产生情感共鸣。
叙事视角的下沉与倒置在现实题材中呈现出鲜明的创新特质。《180天重启计划》跳出“子女拯救父母”的常规叙事,以编剧顾云苏陪产视角切入,借母亲意外怀孕的冲突实现视角转换,从家庭伦理转向中年女性的生育自主权,通过角色态度转变实现代际和解与女性生命表达。《我的后半生》则借退休教授的多段相亲,既描绘银发群体浪漫情感,又借婚恋骗局、子女抵触等现实问题,深入探索老年人的孤独与焦虑。
叙事结构的实验性突破在古装题材中尤为突出。《藏海传》以“复仇棋局”的嵌套结构,让主角稚奴通过营造技艺攀爬钦天监职位,在揭露灭门真相的过程中,使建筑机关设计与朝堂权谋推演双线交织,将“营造术”升华为剧情核心,为古装权谋剧开辟新路径。《长安的荔枝》以“时效驱动”结构,将运荔历程拆解为技术、路径、博弈模块,通过考据式还原赋予历史题材“职场爽剧”节奏,实现叙事形式与历史质感的融合。
角色塑造的去标签化书写构成叙事创新的价值内核。《潜渊》中,失忆特工梁朔打破谍战剧英雄人物的全能设定,其在酷刑下的生理恐惧与革命意志的对抗,消解了传统英雄滤镜,让角色更加立体。《悬镜》则将刑侦叙事从个人英雄主义转向代际协作,朱雨辰饰演的年轻刑警与任达华饰演的老刑警在破解碎尸案时,通过现代刑侦技术与传统办案经验的碰撞、技术分析与直觉判断的互补,展现群像魅力,使孤胆英雄叙事让位于更具现实质感的代际传承,让刑侦题材更贴近司法工作实际。
不论是《潜渊》的失忆英雄塑造,还是《长安的荔枝》的时效驱动结构,抑或《180天重启计划》的视角转换,浙产剧始终秉持“形式与内容共生”的创作逻辑,让观众在叙事形式的创新中与角色情感深度共鸣,感知时代精神的内核。
浙产剧在今年上半年的爆发式增长绝非偶然,而是浙江多维政策体系与市场机制深度融合的必然成果。
面对当前其他省市大幅加码影视扶持政策带来的硬冲击,浙江不断在提升流程服务和给予创作赋能上发力,努力保持和巩固浙江影视剧的头部位次,通过下发《关于开展浙江电视剧(网络剧、网络电影)“十五五”首批重点选题征集工作的通知》,主动引导浙产影视剧选题规划,切实提升文艺精品创优的组织化程度,坚持用超前眼光、系统思维来谋划影视剧创作工作,首批收到影视机构申报选题题材覆盖广泛,已形成“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创作一批、推出一批”的文艺创作生产格局。
得益于浙江在推动文广旅深度融合发展上的前瞻布局,今年4月《“剧游浙江”行动计划(2025—2027)》(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的提出,成为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新篇。(点击查看→)
行动计划凭借将浙江丰富影视资源与文旅产业创新实践结合而火爆出圈,得到全国198个媒体平台关注报道,文旅部、国家广电总局分别在官网官微上宣传推广,广电总局近乎全文刊登。“五一”期间,象山、横店等省内多地影视取景地凭借沉浸式体验吸引大量游客,“跟着影视剧去旅行”热度持续攀升。
当政策成为激活创造力的催化剂,屏幕上的故事便真正成为连接文化记忆与现实消费的精神纽带。从资金扶持到政策引导,从产业融合到人才培育,浙江以系统性、前瞻性的政策布局,为浙产剧构建了“创作有支撑、传播有矩阵、衍生有路径”的发展生态。这种在产业融合中坚守文化本位、在市场导向中保持艺术追求的政策理念,不仅推动2025年上半年浙产剧好评不断,更探索出一条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浙江路径”。
2025年上半年,在类型多元、叙事创新与政策助力的三重驱动下,浙产剧完成了从内容生产到产业生态的深刻变革。多元题材的精彩呈现与叙事创新的破局探索相辅相成,使其成为国产剧市场不容小觑的中坚力量。
展望下半年,《太平年》《独身女人》《球状闪电》等多部待播剧已蓄势待发,凭借独特看点有望续写浙产剧的辉煌。浙产好剧连连,光影绘就新程,未来浙产剧必将乘势而上,持续深耕创新,以更优质的内容回馈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