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本昌,这位演艺界的传奇人物,1933年出生于江苏泰州。父母年约四十才迎来这个孩子,出生时体弱多病,许多人曾断言他活不过13岁,甚至有人劝他皈依佛门以保一命。小小年纪,游本昌便历经命运的考验。然而,命运似乎从不束缚勇者的脚步。6岁那年,游本昌被父母送到上海法藏寺,拜兴慈法师为师,法号“乘培”,但在15岁时,游本昌选择还俗,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演艺之路。
1949年,年轻的游本昌在南京市的学生业余话剧比赛中主演话剧《胜利之歌》,并获得奖项。1951年高中毕业后,游本昌进入南京文工团,1952年又调入上海华东人民艺术剧院,成为演员,并在同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1956年毕业后,他被分配至新成立的中央实验话剧院。此时,他已在话剧舞台上浸润多年,虽然出演了七八十个角色,但大多是些小角色,默默无闻地为舞台贡献着自己的表演。
直到1981年,游本昌在电视剧《孔乙己》中的出色表现才开始为观众所熟知。接下来的几年里,他陆续参与了其他影视作品的演出,但真正让他家喻户晓的,是1985年主演的电视剧《济公》。这一角色深深刻在了观众的心中,尽管剧集已经近40年,但它依然是许多人心中不朽的经典。
在《济公》开拍之前,游本昌并未立即接下这个角色。那时,严顺开——他曾在1985年主演《阿Q正传》后大受欢迎——原本也被邀请出演这部剧。游本昌心中不愿和严顺开抢角色,因此最初拒绝了剧组的邀请。然而,剧组坚持找到他,并强调这次是对方主动邀请,而非竞争角色。经过一番沟通,游本昌最终答应出演。
为了塑造出更具真实性的济公形象,游本昌认真阅读了大量关于济公的文学作品,并结合《济公前传》中的描述,构思了角色的外形:不洗脸、不剃发、衣衫不整、身上带着破烂的僧鞋。剧组为他提供了一套全新的僧袍,但游本昌依照自己的设想,把新衣服弄得破旧不堪,甚至用眉笔把牙齿涂黑,身上沾上泥垢,使得自己的外形与角色贴合。他还借鉴了苏州西园寺的济公像,甚至结合医学常识,推测济公“一半脸笑、一半脸哭”的特征,是酒精中毒导致的面部神经麻痹。
剧本中的济公原本与宰相称兄道弟,这种设定不符合济公的形象。于是,游本昌与编剧共同修改剧本,令济公更加英勇正义,展现出打抱不平、帮助百姓的精神。此外,游本昌还提出了许多细节建议,如在剧中,济公抓馒头时留下了五个黑手印,之后又悄悄扔回两个铜板,这一举动更加突出他顽皮但不失正义的形象。
拍摄过程中,游本昌也常常面临挑战。有一场戏需要他咬下一只已经腐烂的肘子,尽管肘子的味道极其难闻,游本昌依然坚持完成演出,直到导演喊停才忍不住将它吐出。此外,拍摄一场从两米多高处摔下来的戏时,他几乎连续拍了十几次,最终鼻青脸肿。妻子和女儿探班时,看到他受伤的模样,不禁哭泣。
尽管拍摄过程艰辛,《济公》最初的六集在1985年完成后,仅在华东五省市的电视台播出。到了1986年,游本昌凭借这部剧获得了《大众电视》金鹰奖的最佳男主角奖项,尽管当时的竞争者如李法曾和邵华等更具知名度。此后,《济公》在新加坡播出时,创下了超过一百万观众的收视纪录,游本昌因此被媒体称为“游百万”。
1988年,游本昌和剧组因未能签署合同而分道扬镳。剧组最终选择了吕凉接替游本昌的角色,这一事件在媒体间引发了广泛争议,尤其是《每周广播电视》的一篇文章《漫谈开价》,将游本昌描述为为了抬高身价而提出不合理要求。为了澄清事实,游本昌决定起诉该杂志,并且在法院最终判决其获胜后,将获得的赔偿款项捐赠给了公益事业。
尽管他曾因家庭原因暂停演艺事业,但游本昌一直未曾放弃自己的信仰与追求。在1995年,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执导并主演了电视剧《济公游记》。此剧拍摄过程中,游本昌多次遇到奇妙的巧合,例如在拍摄济公捉拿大盗的场景时,一只胡蝶竟然飞到他的扇子上,并如愿地飞走,成为观众口中的“奇迹”。
时光飞逝,游本昌不仅在演艺圈内成为传奇,2009年他剃发出家,法号“定畅”,表明他与佛有深厚缘分。2010年,在与主持人郭德纲的互动中,他鼓励郭德纲挑战自己,最终郭德纲也在后来的电视剧《济公传》中饰演了这一经典角色。
如今,已经92岁的游本昌依然活跃在话剧和影视剧的舞台上,继续散发着他的艺术光芒。2023年,他因在电视剧《繁花》中的出色表现荣获“终身成就艺术家”奖。2024年,他正式提交入党申请书,终于完成了自己人生的重要一课,成为了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进一步加深了他与社会、与文化的联系。
游本昌的故事不仅是一个艺术家的传奇,也是一个坚韧与不屈、敢于挑战自我、不畏命运的生命史诗。他在塑造“济公”这一经典形象的同时,也通过个人的坚持与努力,打破了诸多局限,展示了一个演员从不放弃的精神和对信仰的深深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