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部电影真是闹得沸沸扬扬。大导演亲自执导,张子怡和雷佳音等大咖主演,结果上映后,却迎来了铺天盖地的差评。难道真是“明星带不动”吗?究竟发生了什么?
其实一开始,这部电影就掉进了一个巨大的坑。它一方面想讲“民国奇案”,另一方面又要突出“女性觉醒”,结果这两个核心概念都没搞清楚。简直就像盖房子没打好地基,再华丽的装修也无济于事。
拿“女性觉醒”来说,评论区简直沸腾了。有些人觉得电影中男人戏份太多,女主角的镜头寥寥无几,这怎么能叫女性觉醒?简直是挂羊头卖狗肉;但也有些人反驳说,即便镜头更多地对准女性角色,如果全是拍脸蛋、身材,这不还是把女性当作花瓶?还是没体现真正的女性觉醒。镜头少不行,镜头多也不对,那到底该怎么拍才算女性觉醒呢?连最基本的标准都没有,电影再精彩也是白费力气。
这种尴尬的境地,可不止电影行业有。你看看游戏圈也曾翻车不止。游戏里女性角色穿得少,玩家就骂“物化女性”;穿得多呢,又有人吐槽“限制女性自由”;要是不设计女性角色,直接就被指责为“性别歧视”。暴雪公司曾经想出了个奇葩的“女性主义打分器”,给游戏中的女性角色评分。年纪大、长得普通的角色得高分,年轻貌美的得低分;穿黑丝袜露大长腿的,直接零分。虽然听起来像段子,但这就是现实。花了无数的时间和精力,最终也没搞明白,究竟如何才会让大家满意。
那么,为什么说“女性觉醒”题材这么难拍呢?看看那些成功的例子就能明白。《芭比》一上映,票房和口碑双丰收。它可不是跟风,而是把故事讲得滴水不漏。在《芭比》的世界里,男人的战争、打打杀杀的戏码像小孩子过家家一样不值一提;反而女性在职场上的委屈、因外貌被评价的无奈却被放大。那种不关注宏大场面,而是专注身边的小事的拍法,深深戳中了许多观众的内心,“这不就是我的生活嘛”,于是大家纷纷买单。而且《芭比》自始至终知道自己是在拍一部童话故事,夸张和幽默是它的核心表达方式,大家看得开心,也不会较真剧情。
然而,要将“女性觉醒”与现实故事结合,那就难度直线上升。比如电视剧《底线》,它改编自真实案件,制作团队为了把故事讲好,可谓是大刀阔斧的“魔改”。原案件有个细节,说当事人让司机等了四十分钟,剧里干脆删掉;还加上了司机家人贿赂的情节,前后改动了八个关键点。为什么要这样改?因为制作团队知道,照原案拍肯定会被骂成一团乱麻,只有大胆改编,才可能让故事合情合理。
再来看这部被吐槽的电影,问题就在于“贪心又迷茫”。它既想蹭“女性觉醒”的热度,又想保留民国奇案的真实感,却没意识到这两者根本不是一回事。要拍现实题材,就得尊重事实,照顾各方立场;想讲女性觉醒,就要有鲜明的态度、夸张的剧情,强行把这两者揉合在一起,结果自然是四不像。说不定创作团队自己也没搞清楚什么是女性觉醒,只是看到这个词火,硬是套在了电影里,最后自然漏洞百出。
其实,拍女性题材的作品,并没有标准答案。像《芭比》成功,是因为它找到了童话与现实的平衡;《底线》之所以被认可,是因为它敢于改编,懂得真实。而那些失败的作品,大多是为了迎合潮流而匆忙拍摄,逻辑都没理清楚就开始制作。对于创作者来说,与其盲目追热点、贴标签,不如先思考清楚:你究竟想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用什么方式来呈现最合适?如果这些都没搞明白,最终拍出来的,无论是明星云集,还是巨资投入,都是空中楼阁。
其实,观众对女性题材作品的期待,比表面上的争议要复杂得多。大家并不是仅仅希望多给女性角色镜头,或者杜绝一切关于女性外貌的展现,而是希望看到一个真实、立体的女性形象,能够引起共鸣。走进电影院,打开游戏界面,我们更希望看到自己在其中的影子,找到情感上的共鸣和价值的认同。
像几年前大火的《三十而已》,这部剧没有过度强调“女性觉醒”的口号,却通过三个截然不同的女性角色,真实地展现了当代女性在家庭、职场和情感上的困境与挣扎。顾佳从全职太太逐步成长为独立创业者;王漫妮在大城市中拼搏,却一直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压力下挣扎;钟晓芹在婚姻的挫折中重新认识自我。这样的角色没有被贴上固定的标签,她们的情感起伏、迷茫和成长,深深触动了观众,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与共鸣。这说明,只要创作者深入挖掘女性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不把性别问题当作噱头,就能创造出真正受欢迎的作品。
再看游戏行业,也有成功的例子。《古墓丽影》系列的劳拉,突破了传统游戏中女性角色的刻板印象。她不仅身手矫健、智慧过人,还展现了坚韧、勇敢和独立的精神,赢得了玩家们的喜爱。她不是男性角色的附属品,也不是被观看的对象,而是真正的主角,引领玩家在游戏中探险和战斗。这一角色的成功证明,游戏中的女性形象完全可以摆脱“物化”“束缚”等争议,以更加积极和正面的方式展现女性的力量与魅力。
然而,很多女性题材作品之所以失败,根本原因是创作者陷入了“为了女性主义而女性主义”的误区。他们急于迎合市场,却忽略了最基本的创作逻辑——讲好一个故事。像这部争议电影,在“民国奇案”和“女性觉醒”之间摇摆不定,想要展现案件的曲折复杂,又想突出女性的觉醒过程,结果剧情支离破碎,哪一个主题都没有讲透。观众走进影院,期待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和深刻的思想表达,最后却只看到了生硬拼凑的情节和空洞的口号。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观众的审美和认知水平不断提高,他们早已不满足于简单的标签化表达。无论是电影、游戏,还是其他文艺作品,要在女性题材创作上取得成功,就必须回归创作本质。创作者要放下功利心,深入生活,了解女性的真实需求,去挖掘那些发自内心的故事,而不是盲目跟风、抄袭流行概念。其次,要重视角色的塑造和故事的打磨,让女性角色成为推动剧情的核心力量,而不是某个标签的工具。最后,还要敢于创新,突破传统性别叙事的框架,为观众带来全新的体验。
性别问题从来都不是简单的非黑即白,女性题材创作也没有固定的公式。如今,大家越来越关注性别问题,文艺作品也成为了思想传播的重要载体。与其模糊不清地用概念博眼球,不如静下心来,认真打磨作品。观众并非傻瓜,只有真正有诚意、有逻辑的好作品,才能触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