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一段只有不到两分钟的视频却意外冲上热搜。
视频里,一个身穿刀马旦行头的女人,眼神坚定、唱腔利落,与一位俊朗男子对视互动,配合默契得就像在演一出古代的“母子兵”。
这位男子竟然是李成儒的亲儿子李大海,台下观众看得如痴如醉,台上台下互动频繁,有人调侃说两人这关系比亲妈还亲。
看热闹的人多,懂门道的也不少,不少老戏迷一眼认出,这位刀马旦正是名声赫赫的史依弘。
1
1972年,史依弘出生于上海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小时候被家人送去练体操。
11岁那年,体操队觉得她“脚型不对”要劝退,她一赌气,绑上沙袋,硬生生把“武术腿”掰成了体操标准。
一周过去,史依弘竟成功留了下来。那份坚韧打动了京剧名家张美娟,张美娟赞叹道:&34这姑娘眼神里透着股不服输的劲。&34
1986年,年仅14岁的史依弘在上海戏曲武功大赛中崭露头角。
她以一连串高难度的后空翻动作征服全场,即使膝盖受伤流血,依然面带微笑完成谢幕。凭借出色的表现,她最终获得银牌,成为极具潜力的武旦新秀。
谁能想到,这个武旦后来的梦想居然是唱梅派,90年代,史依弘顶着“走错路”的讥笑拜师学梅派,靠着贵妃醉酒一路唱进中南海。
京剧同行说她“不安分”,张火丁却夸她“让京剧有了电影的张力”。
史依弘曾经说过,唱戏的时候,人不分男女、不分年龄、也不分身份,就是一个角色,一段命运,这不是表演,而是她和角色互通心意。
史依弘的名字,在戏曲圈可不是一般响。
2015年,史依弘在上海大剧院一场“梅尚程荀”四大流派联演中,一人独挑四角,唱腔、表演风格四变,台风丝毫不乱。
那场戏结束后,媒体称史依弘为“京剧界的百变女王”,连一向挑剔的戏评人也啧啧称奇,称赞她才是真正的老戏新唱。
史依弘用自己的方式,把戏曲从老年人听的茶馆,搬上了国际大舞台,白蛇传、穆桂英挂帅先后在纽约林肯艺术中心登场,谢幕时掌声长达15分钟。
那一晚,外国观众不知道“貂蝉”是谁,但他们看懂了舞台上的中国魂。
2025年,史依弘连任上海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推动“京剧进校园”项目,让中学生穿着戏服学身段、画脸谱、打锣鼓,还特别编排了青少年版贵妃醉酒。
有学生说:“原来京剧也能这么燃。”而她自己却只说了一句:“只要有人愿意画脸谱拍短视频,京剧就不会死。”
2
当年她和李成儒那场“艺人跨界婚姻”,早已成了娱乐圈传说。
现在,两人早已分道扬镳十八年,史依弘却始终独身,有人问她为什么不再婚,她的回答简单得惊人“舞台是我爱人,观众是我孩子。”
一席话,道尽她半生的坚持与孤勇。
许多人知道史依弘,是因为她那段和李成儒的婚姻,其实,这种认识就像是看京剧只盯着行头,忘了听唱腔,看了个热闹,却错过了精髓。
她和李成儒的故事,起于1996年的一见钟情,那时史依弘24岁,还是北京戏曲学院的研究生,李成儒42岁,刚从商人转行演员。
为了追史依弘,李成儒关停公司,每周飞上海送花,甚至抄写锁麟囊的唱词献殷勤,不是送钻戒,是抄剧本,这种追法,戏曲女孩当然动心。
他懂她的戏,她以为这就是灵魂共鸣,可是,懂戏不等于懂生活。
新婚燕尔,史依弘雷打不动地保持着每日练功的习惯,而李成儒一心期盼着妻子回归家庭,过上相夫教子的平凡生活。
有一次饭桌上,李成儒提议让史依弘现场献唱助兴,史依弘闻言起身告辞,表示戏曲艺术并非席间娱乐的消遣。
那一刻,她清醒地意识到,他们一个脚踩地,一个头在云,终究无法共鸣一辈子。
两人的异地婚姻维持了6年,最终以离婚收场。
多年后的一次访谈中,李成儒袒露心迹希望能与史依弘重修旧好,甚至手捧鲜花前往后台表达心意,面对这番深情告白,史依弘既未动怒也不见埋怨,只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我们更适合做兄妹。”
当记者问她,如果能重来一次,是否会选择不爱李成儒,她想了想,说:“若不是那场婚姻,我不会更清楚我是谁。”
她没有否定那段过往,也不为过去买单。她说,“每一段关系,都是为了让我们更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3
现在的史依弘,已经53岁了,可她一身腱子肉风采不减当年,粉丝称她是“冻龄刀马旦”,一出场照样气场全开,她说这不是保养的功劳,是每天吊嗓、练水袖、翻跟头练出来的。
她不谈爱情,不晒生活,热搜上看不到她的八卦,看到的只有作品。
有人问史依弘,单身半生,无儿无女,遗憾吗?她指着排练厅里学戏的孩子,笑着说:“他们都是我的传承。”
这话听着有点煽情,可你去看她指导徒弟的画面,暮色里,霞光洒在蟒袍上,她教甩水袖的认真的样子,像是把整个人生都交给了这些孩子。
她的新戏木兰别传里有句唱词:“休问奴归处,且看旌旗舞。红尘千丈路,自有山河渡。”
这就是她人生的写照,舞台上,她是穆桂英,是白娘子,舞台下,她是那个用京剧点亮后辈的引路人。
史依弘的故事,让我想起一句老话:种树的人,未必能乘凉。
史依弘种下的,是京剧的种子,她不只是在传承一门艺术,更是在告诉年轻人,找到自己的热爱,就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她计划打造一座以京剧为灵感的沉浸式乐园,游客若想入园欣赏定军山选段,需完成五道趣味挑战,而要观看三岔口表演,则必须解开精心设计的互动谜题。
有人笑她“疯了”,她却笑着说艺术就该从庙堂走向江湖,这不是一句口号,她真的正在拉投资干这件事。
有人说她孤独,她却活得比谁都热烈。
排练厅里,她一边指导徒弟甩水袖,一边说道:“你得把袖子当作情绪延伸出去,水袖不是道具,是你的心。”
恍惚间,仿佛又看见18岁那个初登舞台的小姑娘,眼里带着火,心里藏着梦。
参考资料
史依弘:“当代京剧演员要会得更多”上观新闻
在哈佛大学,史依弘说,演员演什么样的戏,取决于观众的选择上观新闻
京剧名家史依弘:守正创新出作品不负时代与韶华今日霍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