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翻开电视频道时,或许经常会遇到这样一幕:八路军战士手撕日军、包子里藏地雷炸飞鬼子、主角在火爆场面中依然毫发无伤……这些被网友批评为“侮辱智商”的抗日神剧,虽然口碑极差,但为何依然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在荧屏上?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其中的种种内幕。
一、“政治正确”成为了保护伞
抗日题材的电视剧往往自带一层“安全光环”。由于其涉及的民族历史,许多制作方将这类剧集视为“政治正确”的代表,审查时通常能轻松通过。于是,一些制作方便借机钻空子:如果想拍一部言情剧却担心审核不通过,那就加上一些抗日元素;若是想加入些许武侠情节,干脆让大侠也来打鬼子。毕竟广电总局对“抗日剧”的标准并不十分明确,只要剧集的主线能够与抗战挂钩,再加上一些不着边际的爱情戏或夸张的打斗场面,便能顺利通过审核。这就像是披上了“安全外衣”,既避开了许多麻烦,又能够顺利实现盈利。
二、固定观众群的存在,催生拍摄动力
或许你觉得这些剧集荒谬无比,但实际上,它们有着固定的观众群体。中老年人和乡村地区的观众,常常是这些剧集的忠实追随者。他们习惯性地守着电视,观看剧情时对情节的合理性要求较低,更多的是寻找一种娱乐消遣和情感的宣泄。例如,像“手撕鬼子”这样的夸张情节,对于这些观众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满足。就像一部“爽文”,无需动脑,只需跟随主角一起爽快地打击敌人。而且,中日历史敏感,抗日剧一旦开播,便能够迅速激起观众的民族情绪:“当年我们遭受了如此屈辱,现在终于可以在电视剧中痛痛快快地收拾敌人,真是解气!”制作方正是看中了这种心理,借助“打鬼子”来引发情感共鸣,从而收获高收视率和流量。
三、低成本制作,高额回报
制作抗日神剧简直是“稳赚不赔”的买卖。这类剧集的制作成本相对较低,不需要昂贵的特效和复杂的拍摄场景,甚至只需要在横店租借一身军装,挑选一些演员来喊几声“冲啊”,便能轻松完成拍摄。然而,当这些剧集播出后,在二三线城市的收视率却非常稳定,广告商也乐于投放广告,制作方因此能够获得可观的回报。举个例子,曾经的《箭在弦上》便凭借抗日外壳与言情元素的巧妙搭配,竟然创造了超过10亿元的惊人票房。如此巨大的利润,自然吸引了大量资本的涌入,剧集质量如何已经不再重要,能赚到钱才是最关键的。
四、历史成了“爽剧”的玩具
一些编剧根本没有把历史放在眼里,抗战的故事在他们笔下成了“主角开挂”的舞台:八路军战士个个身怀绝技,飞檐走壁、铁砂掌样样精通;日军则被描绘成一群愚笨的傻子,射击永远不准,阴谋永远被揭穿。这种“神化我方、愚化敌方”的操作,不仅让抗战的严肃历史被扭曲得面目全非,还将残酷的战争情节轻描淡写地演绎成了闹剧。例如,《抗日奇侠》中,大侠们带着冷兵器与日军的现代化武器对抗,最终成功获胜,这哪是抗战剧?分明是“穿越修仙剧”!而制作方却将其美其名曰“创新”,但实质上却是在亵渎历史,忽视了那些为民族独立而英勇牺牲的先烈们。
五、背后潜藏的文化心理
这类剧集的流行现象,实则与一部分人群的“补偿心理”息息相关。近代中国曾经历过许多屈辱和灾难,部分观众希望通过电视剧中的“虚构胜仗”来寻回失落的尊严,仿佛这样就能抹平历史的创伤。而且,在如今娱乐化风潮日益盛行的社会中,严肃的历史题材也被视为“消费品”。无论内容是否真实,观众只要能感到满足,便愿意一掷千金。因此,像吴奇隆在《向着炮火前进》中,一边顶着大背头一边架着机枪耍帅,“包子雷”或“裤裆藏雷”等荒谬情节层出不穷,历史的厚重感早已被抛诸脑后。
六、历史不应被娱乐化
然而,近年来,情况已经有所改变。广电总局开始加强对“雷剧”的整治,比如《一起打鬼子》这种荒唐的剧集,便被迅速下架。同时,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抗战并不是轻松娱乐的题材,先烈们流血牺牲并非为了让我们把他们的历史当做“爽剧”来消费。试想一下,《亮剑》和《血战台儿庄》这些经典作品,它们并没有依赖浮夸的特效,反而通过真实的历史细节与人物刻画,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内心。这才是真正尊重历史、敬畏先烈的创作方式。
说到底,抗日神剧的盛行,正是市场、政策和文化心态交织的结果。要想根本改变这一现象,必须从源头入手:审查标准应更加严格,避免“政治正确”成为烂剧的保护伞;编剧和导演应多做功课,尊重历史,不将抗战变成“流量工具”;观众也应提升审美素养,不给低质剧集留下立足之地。毕竟,真正的爱国精神,绝不是通过“手撕鬼子”的戏剧化表现出来的,而是通过正视历史、尊重事实,创造出有深度、有温度的艺术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