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伍老兵乔安山心里一直有一个挥之不去的疙瘩,那就是班长雷锋的去世与他密切相关,让他难以释怀。
1995年,一部以乔安山为原型拍摄的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在各大影院上映,影片一出,乔安山的名字便开始为大众所熟知。可鲜为人知的是,电影最初筹备时,乔安山其实非常抵触参与。原因一方面是班长雷锋的牺牲始终是他心中难解的结,另一方面,他觉得还有许多战友同样值得被世人铭记。
但导演王兴东的一句话彻底打动了他:“现在很多人都不再了解雷锋了,你作为雷锋的战友,如果你不站出来,将来更多的孩子只会更陌生。”这句话深深触动了乔安山的内心。
最终,乔安山同意了王兴东的邀请,参与了电影的拍摄,也使雷锋牺牲的真相逐渐被公众所知。
乔安山出生在辽宁省辽阳市,1959年为了补贴家用,他来到辽宁鞍钢矿区当工人。那年,雷锋也响应国家号召,从湖南远赴鞍钢,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洪流。
彼时,乔安山在电解厂工作,雷锋则在焦化厂,两人因工作之便经常碰面,逐渐熟悉。
1960年,二人同时入伍,进入同一连队。虽然同期入伍,但雷锋的进步速度远超其他新兵。他热心助人,勤奋积极,很快就被提升为班长,成为连队里的学习榜样。
刚开始时,部队里有人对雷锋的能力有所质疑,但随着时间推移,大家渐渐被他的精神所感染和折服。令乔安山记忆尤深的是,有一次,一位战友的棉服被烤出了一个大洞,趁大家熟睡时,雷锋悄悄地帮他补好了棉服。
雷锋总能在细节中关心战友,照顾队友,这种无声的关怀令人敬佩。
乔安山也曾多次得到雷锋的帮助。家里来信时,雷锋总是帮他细心读信、回信。有一次,得知乔安山家境困难,雷锋默默地把自己省吃俭用攒下的20块钱寄给了他的母亲。那时,每个人的月津贴仅有6块钱,雷锋一次性送出这么多钱显得格外慷慨。
乔安山的母亲知道后非常感激,想亲手为雷锋织双新布鞋表达谢意,但还没来得及送出去,雷锋却不幸牺牲了。
那一天,乔安山和雷锋一起开车执行任务。到达一个急转弯时,雷锋让乔安山开车:“前面路口转弯很急,你来开,这是个锻炼的机会。”说完,他跳下车,在路边指挥交通。
乔安山顺利通过弯道,可刚下车,就发现雷锋倒在地上,已经失去意识。原来,车子经过路边一根晾衣木杆时,压断了木杆。木杆断裂后,晾衣铁丝反弹,狠狠击中了雷锋的太阳穴。
乔安山立刻将雷锋送医,但因伤势过重,雷锋最终离开了人世。
部队调查后判定雷锋因公牺牲,乔安山无责,但他心中的痛结始终难以解开。许多年后,乔安山经历了人生的起伏,成家立业,转业换岗,但始终无法原谅自己。
多年来,乔安山一直隐姓埋名,不愿对外透露自己与雷锋的关系,然而雷锋的影响却从未在他心中消逝。
后来,乔安山调往铁岭车队。一次半夜送货归来时,他路遇一名患病的小女孩。那天夜晚严寒刺骨,气温低至零下30度,他担心小女孩在路上出现危险,坚决决定送她去医院,于是让同行的两名搬运工下车等候。
一小时后,他回到车上时,两名搬运工被冻得浑身发抖,怒气冲冲地给了他两记耳光,埋怨他多管闲事。乔安山感到极度委屈,但他理解他们的情绪,默默将委屈咽下。他心想,如果雷锋还在,一定会支持他的选择。
从此,乔安山一生致力于传承做好事的精神。虽然有时遭受误解甚至被敲诈,但他始终坚信雷锋的精神必将继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