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译的演艺之路,仿佛是从“小角色”到“大男主”的稳步成长。从《鸡毛飞上天》到《狂飙》,他在电视剧市场的成功几乎有目共睹,而他精湛的演技更是让观众感到信赖。不过,最近他在《以法之名》中的表现却让不少观众产生了疑问:似乎他的角色类型越来越单一,重复度过高。
尽管在《狂飙》火热之后,张译选择了加入张艺谋导演的《满江红》剧组,挑战了一名复杂的大反派角色,展现了自己在新领域的尝试,但这一切显然无法迅速带来突破。实际上,张译在《以法之名》中所扮演的角色,反映了他近两年来面临的职业瓶颈,开始让观众感到“出戏”。这种现象,也许能成为他面临的最大职业危机。
提起能够在正反派角色间游刃有余的中年男演员,张译无疑占据了一席之地。从文艺兵到实力派演员,张译一步步迈向事业巅峰,始终以自己的魅力吸引观众,虽然并未依靠青春饭这一招,而是凭借稳扎稳打的演技与独特气质。然而,随着《狂飙》的爆红,张译与张颂文等演员迎来了事业的新高峰。但这也带来了比以往更多的压力,如何在观众期待中突破自己,迎接更大的挑战,是摆在他们面前的难题。
张颂文就曾在《狂飙》之后面临群嘲,称其演技有退步的迹象,未能再带来让人惊艳的表现,逐渐陷入职业困境。于是他减少了工作量,开始更谨慎地选择剧本,甚至把更多时间投入到生活和自我调整中。与此类似,张译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在拍完陈凯歌导演的《三大队》后,他曾直言自己近几年接戏过于匆忙,缺乏足够的时间去反思和沉淀。对年轻演员而言,快速接戏是积累经验的好机会,可对像张译这样有多年经验的演员来说,频繁进组可能并不完全是好事,甚至有可能让他积累的观众好感度被消耗殆尽。可市场的需求和快速发展的节奏,迫使他无法停下脚步去调整自己,导致了某些不良后果。
在《以法之名》这部剧中,观众不难发现张译的表演略显疲态,角色间的重复感越来越强。作为一部主打扫黑除恶题材的剧集,《以法之名》与《狂飙》有很多相似之处。张译饰演的检察官洪亮,是一个坚守正义、积极查案的角色。然而,有观众指出,张译这几年的表演似乎没有太大进步,多个角色之间的表情、动作和情感处理方式趋于雷同,难免让人产生审美疲劳。这种情况的出现,除了演员的因素,剧本和故事的单一性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近年来,刑侦剧的泛滥,加上剧集内容千篇一律的男女主角、简单的反派角色和最终的“美好结局”,使得观众对这种类型的剧集产生了审美疲劳。
《狂飙》与《人民的名义》等大热剧的成功,除了演员的出色表演,剧本和故事的创新也发挥了巨大作用。无论演员的演技如何精湛,他们都应该与角色共同成长,带来不同的演绎体验。然而,张译似乎始终停留在自己的“舒适区”:低沉的嗓音、紧皱的眉头、带有圣母心的性格,几乎没有任何变化。而且,剧本的问题也影响了他角色的专业性。比如,明明是押送犯人的情节,张译饰演的检察官竟然在剧情中轻易地被犯人说动,甚至做出了直接解开手铐的举动,这一设定让观众不禁感到疑惑。
与张译的表现相比,剧中其他演员的表现则更为出彩。比如李光洁饰演的张译的同学,角色情感层次丰富,内心的嫉妒、不甘、算计等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相较于张译的表现,李光洁的演技给人眼前一亮,许多观众甚至认为李光洁的演技更为细腻。
虽然《以法之名》是张译之前拍摄的作品,但他显然已经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决心在未来的作品中做出改变。除了刑警、检察官等类型的角色,张译或许还可以尝试更多不同的角色,如犯罪分子、诗人、普通上班族,甚至像在《满江红》中那样,再次挑战古装角色,充分发挥自己的多样化演技。对张译而言,吃透人物、塑造好角色,将是他打破瓶颈的关键。
不过,要想完全跳出自己之前积累的经验和表演方式,重新塑造角色,对于有多年经验的演员来说,确实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但市场对多样化的角色需求逐渐增强,只有那些能够在积累了名利后,依然保持冷静、不断自我调整的演员,才能在演艺圈长期立足,成为观众心中永远的常青树。
张译、张颂文等中年演员,正面临着相似的挑战。尽管外界的声音不一,但只要他们坚守初心,继续热爱演艺事业,最终一定能够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