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1984年,一位戏曲演员为了《西游记》的一个角色,被剧组用飞机从合肥接到云南,全程只拍了三分钟,一句台词都没说。
这么折腾,只为了一个镜头?
1984年,《西游记》剧组为了找殷温娇这角色,差点全组停工。
这个角色戏份不多,但出场那几秒要“稳”。小说写得细——“面如满月,眼似秋波,樱桃小口,绿柳细腰”。
光听这几句,光长得美还不够,得有点神韵在里面。
杨洁盯着样片的时候想了很久。这段戏不能靠说话,全靠脸、动作、眼神,那就得找个能演细节的。
jrhz.info早定的是找舞蹈演员,动作是好,但神态不对。试了几个电视演员,也不合适。
最后,杨洁翻到黄梅戏《女驸马》的录像,盯着屏幕那一张圆润的脸,眼睛一亮:“就是她了。”
那张脸不只是漂亮,还有种清清淡淡的唐代味道,举手投足有戏曲底子,那种抬眉低头的动作都带节奏感。
马兰,安徽人,13岁进黄梅戏剧团,21岁红遍全国。
唱腔干净利落,台风利索大方,1981年凭《女驸马》成了全国观众熟脸。
1985年拿下全国黄梅戏广播大赛第一,1987年又得了梅花奖。
当年在安徽黄梅戏剧团算台柱子,连《红楼梦》剧组拍三年戏都请不动。
杨洁要人,但问题立马来了——马兰的档期排得比火车表还紧。
《西游记》不是她主业,马兰也不是演员,那几年只演黄梅戏,舞台演出一个接一个。
当时《红楼梦》也来请过,连带三年拍摄,她一句话回绝,直接说没空。
但《西游记》这边没退路。殷温娇的戏,正好是“陈光蕊遇害”“抛绣球”“江中弃儿”这段,不能拖。
杨洁和副导演王小颖几天都睡不好觉,后来写回忆录,说那段时间“急得满嘴起泡”。
这时王小颖说:“不行就用直升机去接,来回一天,总行了吧。”
这是打破常规的提议——1984年,调飞机接一个演员,这种操作没人干过。更别提只拍三分钟、没一句台词。
1984年11月,《西游记》剧组在云南喜洲拍“陈光蕊遇害”段落。
按计划,殷温娇抛绣球那一场必须拍完。摄影组、服装、道具全准备好,就等马兰进组。
结果临开机前一天,安徽方面一句话打回去:“演出影响排练,不能借人。”
剧组愣了。王小颖急了,当天给马兰打电话,试图私下沟通。马兰说得也直接:“不是不愿意演,我这里连休息时间都挤不出来。”
剧组换了方式,王小颖承诺,“只拍一天,上午到,晚上走,全程安排,坐飞机。”
这下才有转机,马兰当天在合肥演出《女驸马》,戏一收,就上车去机场。
还没卸妆,戏服底妆都还在脸上,直接被送到机场。
那时候民航资源紧张,剧组租的是直升机,单程花了两万多,加上接送专车和食宿安排,整套下来近五万。
从合肥到昆明,一路上都没敢停。
飞机落地已经是夜里,马兰一下飞机,进了化妆间只补了一点眉眼,脸上还残留舞台油彩,直接进棚拍。
化妆师后来回忆说:“眼影一刷,底色都化不开,脸上全是油彩。”
导演却没让重画,觉得反倒有味道。“有点旧,有点朦胧,像穿越过来的。”这话一出口,全组点头同意。
结果那种残妆反倒成了效果之一,镜头里显得特别古意。
马兰站在台阶上,穿着厚重的唐装,脸上化妆层叠着合肥舞台的油彩,和剧组补上的唐妆。
眼神没飘,整个人就像一幅画站在那儿。
第一场就是“抛绣球”。
这段看起来轻巧,其实不好演。绣球要掷得稳,落点准,表情得带着含羞带喜。
导演喊开机的时候,马兰先是低头,脚步轻移半步,再抬头,眼神往人群里一扫,那一下眼神成了精气神的点睛。
笑了一下,没有声音,只有一声“咯咯”笑,轻得像风。
摄影师说那时候整组都屏住气,那笑声后来成了唯一保留下来的原声片段。
录音带因胶片短缺没能保存,大部分声音全靠后期音乐遮盖,只留下这几秒的笑。
第二场“江中弃儿”,更狠。
场景设在水边,天气只有七八度,马兰要抱着道具婴儿站在水里,双腿都在抖。
导演安排一个特写——孩子入水、母亲眼神突变。
那一下,马兰手指轻颤,嘴角绷住,眼泪挂在眼角,却没掉下来,只是浮着光。
这一段用琵琶声铺底,全无对白,只有呼吸声和踩在水里的脚步“咯吱咯吱”,像鼓点一样扣在心头。
拍摄到这里已经接近中午,马兰没吃饭,脸上的妆也没补,头发被水汽压着,贴在脖子上。
第三场“母子相认”,几乎是镜头扫过她脸两秒就切了。
她没动作,只是眼神停在“儿子”脸上,然后轻轻低头。导演一喊“过”,全组鼓掌。
这三场戏加起来180秒,拍了整整五个小时。
拍完后她坐上剧组安排的车直奔机场,晚上回到合肥,第二天照常登台演《女驸马》。
但马兰自己几乎没看过这段成片。
杨洁后来说,她看到样片时整个人愣住:“这么一段没一句话,全靠眼神和动作撑住,现场气场比很多主演都重。”
剪辑的时候,导演特意把她那段单独处理,加了淡化处理,打光调低色温。
结果观众在首播时,没注意是谁演的,只觉得“这女的怎么眼神这么有戏”,后来才有人查演员表才发现写了“特别出演:马兰”。
播出之后,观众写信到央视,说“那个抛绣球的姑娘谁演的?”
更多人记住的,是那双抱着孩子发抖的手,和江边含泪不语的背影。
剧组从没宣传过,这段是马兰演的,直到几年后《西游记》幕后纪录片才提了一嘴。
杨洁在回忆录《敢问路在何方》中写:“她用黄梅戏的程派手法演电视剧,站在那儿不说话,比台词还有分量。”
编剧曾感慨:“没想到最短的一段戏,用掉最大资源,但也最值。”
1986年,马兰主演黄梅戏《无事生非》又拿下梅花奖,紧接着1988年主演电视剧《严凤英》,凭这部剧拿到飞天奖最佳女主角。
那部剧拍完后,媒体开始频繁提及,她当年演《西游记》的幕后故事。
1992年,马兰与文化学者余秋雨结婚,随后渐渐从舞台上淡出。
那段时间她开始带徒弟,做黄梅戏推广,还多次受邀赴海外演出与教学。
2007年,她拿到亚洲最佳艺术家终身成就奖,一张领奖照片在网上被转发很多次,背景介绍里专门提了“1984年特别出演《西游记》殷温娇”。
这段演出虽然短,但没有对白,没有名头,却留下了一个经典画面。
参考资料:
1. 杨洁.《敢问路在何方——我的30年西游路》.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1年。
2. 央视纪录片《重返西游:幕后真相》第二集,《西游记》拍摄花絮采访资料。
需要我将整篇整合排版成 Word 或 PDF 文档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