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以法之名》这部剧竟然在大结局之后“毁掉”了所有的口碑。最初它被寄予厚望,被认为是今年的“王炸”之作,但随着结局的播出,观众的期待迅速变成了失望。两天不到,剧集的评分便从7.8暴跌至7.2,足足下降了0.6分,若这种趋势持续下去,能维持及格线恐怕都成问题。
结局一经揭晓,观看过的观众纷纷发出强烈的吐槽,无论是剧情的逻辑性、节奏的安排,还是人物的设定,都遭到了一通批评。那么,这样的结局究竟有什么魔力,能让观众如此愤怒和不解呢?
在漫长的剧集里,观众一直在期待一个紧凑且引人入胜的故事进展,但反腐剧的节奏却被过度注水,几乎让人无法忍受。其他反腐剧的节奏紧凑,剧情一步步推动让人欲罢不能,但《以法之名》简直就像是“水得不可思议”,给人的感觉就像是注水猪肉般空洞。某些集数中,回忆部分的时长至少占了30%,每当剧情回溯时,观众们纷纷感到应激反应,不停地吐槽:“这一集好像能播三集”、“不要再用回忆打发时间了”、“一集水半集”,这些都成为了常见的批评点。
剧情本应推动故事的发展,但导演似乎误以为反复播放相同的片段能增强观众的印象。举个例子,陈胜龙与江远相识的情节被重复播放多次,完全没有为故事推进带来任何实质性影响,纯粹是在拖延时间。更离谱的是,“万海不是黑社会”这句话从第一集就出现了,中间多次回放,但直到剧集的第三十集,这句话依然没有停止,仿佛这就是剧集的核心主题。不断的重复这句话,不仅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反而让观众感到无所适从。
回忆的过度插入直接影响了剧情的节奏。例如,在第30集,许言午、陈胜龙与万海三人相继回忆之前的事件,然而案件的推进几乎没有任何实质性进展,整个节奏拖沓不堪。此时,观众已经不禁怀疑,导演是否真的理解什么是节奏,反复播放的情节能带来任何帮助。
更令人失望的是,剧集中的很多悬念未能得到回应。例如,万海曾多次提到监狱监控存在问题,郑雅萍也显然察觉到了异常,但这一线索却被遗弃了。两人似乎完全忘记了这一重要的情节,郑雅萍更是没有采取任何后续行动。到结局时,万海终于准备揭示江旭东的身份,却被内鬼王华山知晓监控内容,导致万海被毒死。至于谁指使了这一切,剧中并没有任何明确交代,这无疑令观众感到十分失望。
结局的草率也体现在某些观众期待已久的情节上,例如乔振兴的追悼会和万海案的翻案审判,最终这些情节仅以简单的文字PPT呈现,给观众的感觉像是导演在敷衍了事。如此简陋的处理手法,怎能怪观众的失望情绪爆发?
除了节奏上的问题,剧情的逻辑也遭到了严厉批评。尤其是在大结局中,主要角色的智商突然下降,人物设定彻底崩塌。例如男主洪亮,他一直以来是一个外表窝囊但内心充满心机的角色,既圆滑又聪慧。然而,面对已经认罪并被逮捕的谢鸿飞,他居然单独与其站在悬崖边上谈话,这种行为令人难以置信。明明在第一集时,洪亮因“十一部的智能”拒绝了郑雅萍的请求,表现出谨慎和原则,而在关键时刻却变得如此轻率,显得格外矛盾。更让人不解的是,在悬崖边上,洪亮一点警惕心都没有,简直像个毫无防备的傻瓜。
另外,谢鸿飞的人物设定也显得极为牵强。这个既贪婪又胆怯的角色,为何在如此关键的时刻转身跳崖?他不仅没有动机,甚至连基本的勇气和理智都没有。从剧情来看,谢鸿飞根本不需要为了保护同伙而做出如此绝望的举动,反而应该谋取自保。并且,谢鸿飞的罪行远远不足以判死刑,完全没有理由做出这种激烈的反应。这个情节的安排,不仅让人无法理解,更让人觉得整部剧的人物塑造极为薄弱。
剧中的反派人设同样毫无说服力,最具讽刺性的莫过于程子健。作为黑社会安插在万海身边的眼线,他从头到尾威胁万海,且利用李人骏妹夫的关系多次窃取情报。这样一个冷血无情的人,最终却被突然塑造成了“恋爱脑”,在未婚妻面前情感爆发,这一转变实在令人难以接受。程子健的转变简直是违背常理的,让人感到剧本完全没有逻辑支撑。
再看陈胜龙这个角色,他为了争夺矿区而不择手段,甚至制造矿难,堪称全剧最为恶劣的人物。但在结局中,陈胜龙的行为却变得完全无法理喻。他甚至选择将录音交给洪亮,一个与自己毫无关系且还是死敌的检察官,竟然相信洪亮会如自己所愿,完完全全忽视了洪亮会将他绳之以法的可能性。这样的设定,简直是在挑战观众的智商。
看完结局,观众不禁产生了如鲠在喉的感觉,感到深深的失望。虽然这部剧在前期的情节铺设上曾经引人入胜,但在结局时却走得如此草率,导演似乎并没有真正理解如何收尾。无论是无意义的回忆闪回,还是不合逻辑的人物设定,都让观众感到这部剧最后变得空洞和荒谬。
总而言之,尽管《以法之名》在一开始有着不错的开局,但其后期的注水和节奏混乱、人物设定崩塌等问题,最终让它未能成为一部经典之作。大结局的失误,不仅让剧集的整体质量大打折扣,也让观众对这部剧的评价急转直下。至于万海、秦峰等角色的“下线”,也显得毫无必要,仿佛是导演故意制造悲剧,反而让观众感到情感上的割裂。整个结局呈现出一种“罚不当罪”的感觉,令人无从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