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哪吒之魔童闹海》凭借自身强劲表现,带动了上半年票房的增长,但整体来看,国内电影市场的低迷态势依然没有根本扭转。
问题主要集中在内容创作和产业机制两个层面。首先,许多电影作品类型单一,缺乏创新,难以形成突破性的讨论热点,无法有效吸引观众眼球。其次,行业机制存在明显短板,尤其是资源分配极度不均,头部导演和流量明星霸占大量资源,使得影片的容错空间极小,整体生态难以健康发展。
此外,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多样化,也给电影市场带来不小冲击。再加上可支配收入减少,观影的积极性自然受到了影响,消费动力大幅下降。
正是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中国澳涞坞投资控股集团没有选择消极观望,而是满怀信心迎难而上。2025年6月30日,集团在风景如画的澳涞山庄举办了盛大的“澳涞坞电影集团”成立揭牌仪式,标志着澳涞坞全产业链布局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也成为集团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仪式上,澳涞坞电影工作者总会会长王海歌、中国电影制片人学会理事长焦宏奋、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王兴东等影视界重量级人物齐聚一堂,携手百余位行业精英,为集团未来发展献计献策,绘制了清晰的蓝图。
根据集团公布的五年规划,未来将投入20亿元专项资金,精心打造不少于30部优质影视作品。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他们特别提出了区别于传统“大制作”的“小成本精品化”路线,旨在以更优的成本控制实现最大效益。
如今,仍有不少团队执着于大制作,诚然大制作能带来震撼的视听效果,但也存在诸多弊端,导致观众逐渐产生疲劳。为了迎合更广泛的受众,许多大制作影片趋于保守,弱化了个性表达,题材和叙事模式高度雷同,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同质化竞争。
不少大制作过度依赖特效,忽视了剧情合理性和角色塑造,内容变得薄弱,难以打动观众的内心。再加上植入广告和IP联动泛滥,严重影响了观影体验,导致现代观众对“大制作”不再盲目迷信。
从投资角度看,大制作成本庞大、风险集中,一旦票房不及预期,损失巨大,连带影响投资方后续项目的发展。
相较之下,澳涞坞电影集团提出的“小成本精品化”策略则更具优势。它不仅能规避高风险,还能提高创作自由度,降低制作成本,鼓励大胆创新,风格更加独特,避免被商业资本过度束缚,并能精准触达目标受众。
此外,小成本影片更注重刻画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容易激发观众共鸣,形成深刻代入感。一旦作品获得认可并引发口碑发酵,就可能成为影史上的经典现象级作品。
在“小成本精品化”战略中,集团重点关注两个方向:一是结合现代影视技术,重新演绎包括《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经典神话。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不仅让经典故事焕发新生命,还能为观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视听体验。若能与国际顶尖团队合作,也将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内涵和生命力。
二是为庆祝党的生日,策划一系列以当代奋斗者为主题的短剧,讲述平凡人的奋斗故事,展现新时代精神风貌。这不仅传播正能量,也体现了集团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肩负起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
毫无疑问,澳涞坞电影集团的成立意义深远,标志着其产业布局开始向更加专业化、国际化方向迈进。升级的目标不仅仅是推动跨文化交流、传播民族文化,更在于吸收多元文化精华,促进文化互鉴。
通过这些努力,澳涞坞电影集团向外界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息:电影人不应只追逐票房数字,更要用作品作为桥梁,让观众与社会实现精神共鸣,推动社会进步,丰富人类精神世界。这,正是电影艺术最深层的价值所在。您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