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完《以法之名》,看得人真是憋屈得很。
什么正义虽迟但到?都是扯淡。迟到的正义不算正义,顶多是真相。
万海翻案翻到人死灯灭,乔家更是支零破碎。连秦锋,这个本来就出镜不多的角色,最后好不容易露个脸,却用最潦草的方式退场。
秦锋不该死啊,怎么就这样草草下线了呢?
表面看,他简直是飞来横祸,刚上线就匆匆领了盒饭,活像个为主角挡灾的工具人。但真相更残酷。
真正杀死他的,不是王大有的子弹,是三年前那个在“131枪击案”面前退缩的自己。
1
命运的账单,从不赊欠。少年时因为害怕选择沉默的回旋镖,最终精准地射向了自己。
想想看,从他对孙飞的威胁低头,选择隐瞒真相的那一刻起,秦锋就已经死了。
jrhz.info王大有逍遥法外,哥哥含冤离世,这仅仅是灾难的开始。
他被迫离开一线,在后勤部门消磨理想的光。他成了杨婧杀父仇人的间接帮凶,那份深埋心底的爱慕,永远失去了说出口的资格。日日夜夜,他都被毁恨吞噬,经受无尽的煎熬。
他的世界,早在那次懦弱的选择后,就已沦为一片废墟。
牺牲?那不过是迟来的句点,是他在无边炼狱里,为自己、为所有亏欠的人,亲手画上的休止符。
咽气的那一刻,或许是秦锋这些年最释然的瞬间。
2
这剧最扎心的地方,是把一个血淋淋的悖论狠狠剖开来告诉你:报应,往往只降临在好人头上。
为什么?因为只有好人,才会被道德感勒紧脖子。
秦锋就是典型,一次错,终生囚。就算没那颗子弹,他也会被自己的愧疚感凌迟处死,永无宁日。
而王大有们,他们信因果报应吗?不信。所以活得肆无忌惮,轻松自在。
而事实是,对好人的要求,往往比坏人高得多。对好人吹毛求疵,一次失误就万劫不复;对坏人宽容大度,做件好事就被说成浪子回头。
这世道,不择手段的常常风生水起,老实本分的倒像个不合时宜的傻瓜。《以法之名》把这样的讽刺放大到了极致,好人死伤凋零,坏人的那点报应,轻飘飘的,根本抵不了他们造的孽。
看得人憋屈,却又真实得无法反驳。
3
镜头外,饰演秦锋的宋熹,他的故事却像另一种注解。
这个在剧中承受好人枷锁的演员,戏外同样背负着沉重的开局。
中戏科班出身,同学宋轶、张睿早早成名,他却连名字都从“宋撼寰”改成了“宋熹”,只为在星光黯淡时求一丝转机。
没资源、没背景,更要命的是,一张被不少人打上“不够帅”、“缺观众缘”甚至“丑”标签的脸。
地狱模式开启,跑组碰壁是家常便饭。换个人,也许早被现实捶趴下了。
但宋熹有种近乎偏执的笨。他不在乎角色大小,群演、酱油,有戏演就行。痛并快乐着,是他那几年的注脚。
旁人说傻,付出回报不成正比,他却说:“热爱表演,就不会凑合,更不会抱怨。”这份在无人喝彩角落里的专注与坚持,他默默扛了八年。
4
命运的转机,往往青睐死磕的笨人。
第八年,他遇到了导演傅东育,拿到了《破冰行动》里林灿的角色,一个嚣张阴狠的毒二代。机会来了,怎么抓?宋熹的选择是:零片酬,全程跟组六个月。
没戏时,就蹲在王劲松这些戏骨身边,像块海绵拼命汲取养分。用心,终究会被看见。林灿的邪气被他演活了,傅导记住了这个肯下笨功夫的演员。
于是有了《冰雨火》里痴情又背负人命的王毅坤,《风吹半夏》里贪心短视的郭启东,再到《以法之名》里令人揪心的秦锋。
傅东育成了他演艺路上关键的伯乐,而宋熹,用一个个扎实的角色,证明了自己是值得被托付的千里马。
38岁,宋熹终于被看见了。没有少年得志的张扬,只有大器晚成的沉稳。
他的路印证了一个朴素的道理:笨功夫才是真功夫。
秦锋在剧中没能挣脱那把道德的枷锁,他的善良与懦弱共同编织了悲剧。
而宋熹,则在现实的荆棘里,用另一种笨拙的坚持,为自己锻造了一把打开机遇之门的钥匙。戏里戏外,都是人生。
一个警醒好人的困境,一个示范对抗困境的可能。这或许就是《以法之名》和宋熹,留给我们最复杂的回响。
现实或许真如剧中般锋利,善良常被辜负,坚守步履维艰。但宋熹的故事,又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点星光,笨拙的坚持,或许正是对抗命运不公最朴素的武器。
当世界未必报之以歌,我们是选择像秦锋,被一次过错拖入无底深渊,在愧疚中耗尽自己?还是能像宋熹,咽下苦涩,握紧每一次微小的机会,用近乎偏执的笨功夫,在现实的铜墙铁壁上凿开一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