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58岁的林志炫在歌手2025的舞台上黯然离场,我们不停要问:是时代变了,还是我们对音乐的理解变了?这位曾经的歌坛常青树,实力依旧,却意外折戟,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真相?
歌手2025第二期直播赛,无疑成了近期舆论的焦点。22岁的男团歌手马嘉祺成功突围,而备受期待的林志炫,却在两轮竞演后排名垫底,遗憾告别舞台。这一结果,让无数观众大跌眼镜,纷纷表示无法接受。为了这次比赛,林志炫可谓倾尽心力。早在节目组尚未最终确定参赛名单时,他就推掉了大量的商演邀约,预留了整整四个月的时间,全身心投入准备。谁也没想到,精心筹备了一年的林志炫,竟然在第二期就惨遭淘汰,甚至连为他鸣不平的声音都显得有些迟缓。
更令人玩味的是,在同一场比赛中,陈楚生在演唱时出现了长达五秒的“无声”失误,却依然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而新生代歌手单依纯,则再次蝉联冠军。林志炫的离开,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大家纷纷质疑:难道实力真的不敌流量?当所有人都对比赛的公平性提出质疑时,李宗盛在宁波演唱会上的一句话,似乎点破了其中的玄机。在“有歌之年”巡回演唱会上,李宗盛金句频出,引发全场共鸣。他直言,现在的音乐节目都在比拼唱歌技巧,这或许是作词作曲人的失职,意味着歌曲本身还不够优秀。虽然这番话看似随意,但却直指当前音乐综艺乃至整个华语乐坛的弊病。
事实上,李宗盛并非首次发出类似的警示。早在十年前,他就曾对音乐行业提出过批评。作为华语乐坛的“教父级”人物,他创作了无数经典歌曲,也捧红了众多实力派歌手。他深知,一首好歌的力量是无穷的。
现在的华语乐坛,却似乎渐渐偏离了“好歌”的轨道。
“歌手”二字,原本不仅代表着演唱者,更代表着歌曲本身。但不知从何时起,歌手这个节目,似乎失去了原有的味道。高音、转音、复杂的编曲,成了衡量歌手实力的唯一标准。而那些情感真挚、旋律动人的歌曲,却容易被贴上“过时”的标签。
汪苏泷在参加歌手之前,是备受欢迎的实力派歌手,拥有独特的音乐风格和广泛的受众。
但登上歌手的舞台后,他却成了备受争议的对象,原因就在于他没有刻意“炫技”。
他的歌曲以抒情为主,旋律轻松欢快,虽然在大众中广受欢迎,但在竞技舞台上却被评价为“无聊”。观众们似乎更期待听到高亢的嗓音和复杂的技巧,以此来证明歌手的实力。有了汪苏泷的前车之鉴,林志炫在歌手第一期中,并未选择自己擅长的抒情歌曲,而是对热门歌曲悟空进行了大胆改编,加入了大量的戏腔和怒音,试图最大限度地展现自己的“唱功”。结果却差强人意,不仅排名靠后,还受到了部分乐评人的批评。
在歌坛摸爬滚打多年的林志炫,或许从未受到过这样的委屈,这也让无数观众感到心疼。
第二期,林志炫回归本真,选择了张学友的经典歌曲秋意浓,放弃了改编和炫技,但却未能改变被淘汰的命运。不仅是林志炫,就连备受争议的陈楚生,也面临着相似的困境。在歌手第二期中,陈楚生罕见地尝试了风格上的转变,结果在演唱高音部分时,出现了长达五秒的“无声”失误。尽管如此,他却依然获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再来看看蝉联两期冠军的单依纯。作为备受瞩目的新生代歌手,她拥有着出色的天赋和实力。但不可否认的是,单依纯至今为止,仍然主要以翻唱别人的作品为主,缺乏具有代表性的原创作品。
无论是单依纯的夺冠,还是林志炫的淘汰,亦或是李宗盛的发言,都在提醒着我们:当今华语乐坛,原创力严重不足。
回望过去,薛之谦力挺毛不易,最终让他拿下明日之子的冠军。
毛不易凭借消愁、像我这样的人等原创歌曲,成功在乐坛站稳脚跟。当时,所有人都以为华语乐坛即将迎来新的辉煌。时隔多年,华语乐坛的原创力却一路下滑,审美也逐渐降低。放眼当今的华语乐坛,除了毛不易和薛之谦,我们很难再找到其他具有代表性的创作型歌手。当红的歌手,如周深、单依纯等,大多以唱功见长。他们翻唱的大多是经典老歌,甚至是网络口水歌,真正的好作品却凤毛麟角。
在林志炫被淘汰的争议中,很多人都忽略了他三十余年音乐生涯所代表的价值。
他始终认为,唱歌不是为了炫耀技巧,而是为了传递歌曲中的情感和故事。这种对音乐的理解,让他成为华语乐坛中不可多得的实力派歌手。在流量至上的时代,林志炫代表着一种近乎固执的坚守。当他在歌手舞台上被淘汰时,留下了“满意艺术表达,排名非唯一追求”的体面话语,但也揭示了歌手被资本左右的无奈现实。李宗盛的警钟早已敲响,音乐不仅仅是技巧的竞技,更是灵魂的共鸣。真正的好歌,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华语乐坛不缺好歌手,缺的永远是优秀的创作者。
当林志炫告别歌手舞台时,他带走的不仅是个人的遗憾,更是一个时代对音乐的敬畏。
在流量至上的今天,我们是否应该反思,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音乐?只有当我们重新审视音乐的价值,才能让华语乐坛重拾往日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