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心刚的演艺生涯始于话剧舞台,他的才华在剧场的灯光下初步闪耀。1950年9月,刚刚参军的他被分配至沈阳军区军工局文工团,开始了话剧演员的生涯。到了1951年9月,他转至东北军区文工团,依旧从事话剧表演。在那个时代,他参演了许多经典话剧,如《李闯王》与《三个战友》,尽管他并非主角,但凭借高挑俊朗的外形和扎实的演技,渐渐获得了观众的认可。
然而,真正的转折出现在1956年。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副导演广布道尔基到文工团挑选电影《寂静的山林》的男主角,经过一番观察后,他选中了王心刚。他认为王心刚那种阳刚气质和挺拔的身形非常符合冯广发这一角色的要求。尽管王心刚对电影的兴趣并不大,甚至有些排斥,毕竟话剧才是他的主攻方向,但在导演和组织的劝说下,他还是决定尝试一把。没想到,这一尝试就成了他电影生涯的起点,从此,王心刚的事业也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高峰。
进入八一电影制片厂,王心刚并非仅凭运气而是凭借过硬的实力脱颖而出。1957年,在拍摄电影《牧人之子》时,八一厂的领导和导演王苹注意到了他。加上此前的《寂静的山林》,王心刚在圈内逐渐积累了声誉。八一厂看中他外形出众、演技扎实,将他视为特殊人才并将其调至厂中。1958年,王心刚正式加入八一电影制片厂,开启了他在军人角色中的黄金时代。刚进入八一厂,他就接下了反派角色——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的姚苇。这一选择让很多人感到意外,因为他正气凛然的形象似乎更适合演英雄角色。尽管如此,王心刚凭借过人的演技,将这个反派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细节处理得当,充分证明了自己的演技实力。
在此之后,王心刚开始接演更多正面角色,如《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杨晓冬、《红色娘子军》中的洪常青等,逐步确立了自己在电影界的地位。与八一厂的几位大咖——田华、张良、王润身等人,王心刚不仅是同事,更是老战友。早在沈阳军区抗敌话剧团时,他们就一起排练、演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956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成立,抗敌话剧团便为八一厂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包括王心刚、田华、张良、王润身等人都在其中。进厂后的他们并未分道扬镳,而是合作了许多经典影片,如《秘密图纸》、《哥俩好》、《野火春风斗古城》等,这些作品至今仍为影迷津津乐道。
王心刚不仅在演技上表现出色,还是一位出色的配音演员。20世纪60年代,他为多部外国译制片配音,包括苏联电影《火》、美国电影《巴顿将军》、《山本五十六》、《侠盗罗宾汉》等。那时,这些电影大多仅在部队内部放映,公众并未太多接触,因此他在配音方面的成就鲜为人知。他那浑厚且富有磁性的嗓音尤其适合为军人角色配音,充满正气与力量。可惜,由于这些配音作品的流传不广,更多观众未能领略到他在这一领域的多才多艺。
王心刚有一个同样从事演艺事业的弟弟——王心玉,身形高大,嗓音清亮,亦是一位优秀的演员。王心玉曾在辽宁抚顺话剧团担任团长,并参演过电影《西安事变》中的张学良副官路希一角,还在电视剧《新星》中饰演高良杰。尽管两兄弟在演艺道路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他们始终保持低调,从不互相炒作,也很少公开谈论对方。王心刚成名后,王心玉依旧坚守自己的演艺事业,默默耕耘,似乎这种低调内敛的性格正是他们家族的传统。
1965年,王心刚接下了电影《烈火中永生》中的刘思扬一角,为了更好地诠释角色,他随剧组赴重庆渣滓洞体验生活,深入研究刘思扬的背景,努力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刻画得细致入微。在拍摄过程中,他用心演绎了“被捕”、“假释”、“接头”、“狱中斗争”等关键戏份。然而,电影最终被改编为单本剧,刘思扬的戏份几乎被完全剪掉,只剩下几秒钟的镜头。对于这一改变,王心刚深感遗憾,影迷们也认为这是一大损失,因为这是他精心准备的角色,本该成为经典之一。
1962年,王心刚凭借出色的表现成功入选“新中国22大电影明星”,当时他年仅30多岁,已是家喻户晓的明星。1982年,他凭借电影《知音》获得第5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项,这对他来说是一次巨大的肯定与鼓励。他的演技跨越了多种类型,不仅塑造了无数英雄人物,还在《南海长城》中饰演渔民、《绿海天涯》中的科学家、《伤逝》里的书生等,显示了他极其宽广的戏路。
在演艺事业的高峰期,王心刚逐渐淡出了银幕,过上了更为平凡的生活。如今,已91岁的他依旧身体健康,和老伴一起享受着宁静的晚年。尽管他已不再活跃在大银幕上,但他的名字与作品依然深深烙印在影迷的记忆中,永远占据着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