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娱乐圈出现了一种令许多人感到困惑的现象:真正具备出色演技的老戏骨反而缺少适合他们的剧本,而那些演技平平的流量明星却接连不断地获得拍戏的机会。这种趋势愈发明显,使得许多老戏骨对市场深感失望,逐渐减少了出镜率。或许一些流量明星会认为这对他们而言是好事,因为竞争对手的减少令他们的机会增多。
但不可否认的是,如果这一现象持续下去,恐怕将是娱乐圈的一大悲哀,因为优秀演员将日益稀缺。拿陈宝国来说,他对表演的热爱是如今许多年轻演员无法比拟的。他始终坚信“戏比天大”,在没有万不得已的情况下,绝不会请假或迟到。在拍摄《湄公河大案》期间,尽管身体状况极差,他依然坚持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而在拍摄《越王勾践》的过程中,他受了重伤,肩负着肋骨骨折和视力受损的痛苦,甚至因为过敏而令面容大变。尽管如此,他在采访时却毫不提及这些辛苦,只是淡淡地说:“只要没死,这角色就值得。”
陈宝国的这种坚定和执着,令人惊叹不已。尽管近年来不少剧本向他抛出了高额邀请,他却始终拒绝。他认为那些剧本质量太低,不愿意让自己多年的努力在粗糙的剧本上付诸东流。在他看来,优秀的演员只能通过实力来证明自己,而随便接戏,不仅可能被人议论,还可能伤害到自身形象和名声。因此,他选择逐渐淡出流量剧本,固守自己的底线。
与他拥有相同观点的还有陈道明。作为拥有深厚实力和地位的老戏骨,陈道明并非缺少拍戏的机会,但他却同样选择了低调行事,因为他清楚地认识到,当下许多流量演员只关心金钱,与他们合作必然会带来观念上的冲突,影响自己的形象与演技。为了避免被这些年轻演员搞得焦头烂额,陈道明干脆选择不与之合作,维护老戏骨的声誉。
在针对圈内现状的采访中,陈道明也曾直言不讳地批评过一些流量演员,他感慨如今的演员标准为何如此低落。随着标准的不断降低,观众最初的忍耐也渐渐演变为无奈。市场风向一变,资本便迅速趁机盈利。他们不顾剧本的质量,盲目追求快速制作与高产出,只要播出就希望能够获利。久而久之,观众对这一市场的信心必然会崩溃,这也是许多老戏骨不愿意现身的重要原因。
老戏骨们的缺席,对整个娱乐圈来说无疑是一大损失。未来,观众若想看到优质作品,将愈加困难。据统计,近年来流量明星主演的剧集已经占据了超过六成的市场份额,而由老戏骨主演的优质剧集比例却不足两成。面对这种现状,许多导演也感到无奈,表示投资方更愿意选择那些流量演员,即使演技平平,至少能够保证热度。
以张国立为例,尽管曾拍摄了诸多经典作品,但在如今回归时却不得不迎合市场,参演一些爱情剧,这令不少网友感到难以接受。难道为了适应市场,就必须舍弃过去的形象吗?
实际上,这些老戏骨并不是不愿意演戏,而是他们宁愿坚守自己的初心,也不愿意为了金钱而随便接一些糟糕的剧本。对表演的热爱依然燃烧在他们心中,但如今的市场环境却让他们难以找到可以展示才艺的空间。随着像陈道明、陈宝国这样的老戏骨越来越少露面,取而代之的是一批又一批依靠流量崛起的年轻演员。
有人指出,这是中国娱乐界告别“老戏骨”时代的信号。你是否认同这种看法呢?在你身边是否有喜欢的老戏骨?你认为中国娱乐行业是否还能回归到以演技为主的时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