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影行业身处舆论风暴与市场低迷之间,一场汇集业界关切的对话显得愈发迫切与重要。昨天,北京迎来入夏以来最为凉爽的一天,七位资深影评人齐聚北京电影学院,开展了第二季“很成问题的问题”电影研讨会。此次研讨紧紧围绕着中国电影在今年上半年暴露出的种种问题展开,激烈争辩,直指行业核心痛点。
此次研讨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编辑部与《影视独舌》联合发起,和首季一样,会议由《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主编吴冠平主持。面对暑期档票房承压,嘉宾们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剖析,既指出了极端舆论、饭圈文化等舆情的弊端,又探讨了通过合理营销、AI技术赋能、政策红利等手段突破现有困境。
这场讨论不仅是对电影行业现状的深度“诊脉”,也是对行业如何在复杂环境中找到突围路径的深入探索。以下是此次研讨的文字实录。
舆情问题:行业痛点的集中体现
舆论问题已成为近年来困扰电影行业的一大难题,本次研讨会的开篇便聚焦这一问题。首先发言的是《影视独舌》总编辑李星文与中央戏剧学院教授武亚军。
李星文表示,当前网络上关于电影的舆情,基本可以归为三大极端势力:一是“不容改编”的“原教旨主义者”,二是激化性别对立的“女拳”,三是极端的饭圈文化。他指出,小说与电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改编原著电影是创作者的天然权利,虽然改编质量可能参差不齐,但无法仅凭不合心意就否定创作者的改编权利。
他举例提到,《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上映时曾受到了热烈的“自来水”推崇,但当《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上映后,一部分观众认为电影偏离了第一部的魔幻史诗感,过于侧重爱情和大女主情节,原有的魅力丧失。结果,曾经的“自来水”变成了“自来黑”,更有女观众在路演现场极端控诉导演和剧组。李星文认为,这类“魔改”的指责,往往集中在经典名著与网络小说的改编中,同时,过度关注历史正剧的“规范性”表述也导致了这一题材的产量锐减,严重影响了创作活力。
另外,近些年,带有“女拳”色彩的极端评论屡次冲击正常的电影表达,如《唐探3》《我本是高山》,以及近期的《向阳·花》《酱园弄:悬案》等。李星文指出,这种将性别议题极端化的声音,甚至有一种观点开始流行:男导演因“性别原罪”不配拍摄女性题材电影。由此可见,这股力量不仅放大了性别争议,也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文艺评论。
饭圈文化的极端化表现则是另一大问题。李星文提到,饭圈行为通常并不从审美出发,而是基于资源争夺和明星之间的恶性竞争,甚至会不惜通过举报、诋毁、围攻对方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久而久之,流量演员之间的恩怨不断加深,而这种争斗最终会溢出至中年实力派演员的身上,造成舆论的严重混乱。李星文强调,解决这一问题,不仅需要主流媒体的理性引导,也需要行业从业者加强文艺常识的普及。
武亚军则补充道,舆论问题不容忽视,电影行业应正视其存在,并采取行动来解决。他用“光脚帮”和“穿鞋帮”这两个形象的比喻,描述了当前网络上发声的两大群体:一类以情绪为主,缺乏行业责任感;另一类则是行业内的专业群体,往往在电影评论时过度依赖术语和概念。他认为,如何调和两者的表达方式,需要在行业内普及更多的知识,并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
营销手段:寻找破局的路径
接下来,研讨的第二个话题聚焦电影产业的预售、首映礼与短视频营销这“三大件”,由北京电影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翁旸与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胡建礼分别发言。
翁旸指出,尽管“预售、首映礼、短视频营销”这三大手段在票房的拉动作用上仍然存在,但它们的效力正在逐渐减弱。她分析了今年上半年预售数据,除春节档外,其他档期的预售表现均不理想,市场热度的下降使得观众缺乏抢购预售票的动力。此外,观众普遍选择在电影上映后根据口碑再决定是否购票,这一观影决策方式显著影响了预售的效果。
短视频营销虽然在某些方面效果显著,但翁旸提到,今年暑期档热门电影的短视频点赞数普遍较低,尤其是与去年相比,数据呈现明显下降。她还指出,首映礼的规格也有所下降,尤其是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很多电影的首映礼改为云首映和线上直播,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活动的影响力。
在探讨解决方案时,翁旸提出了三个建议:一是借助政策红利,地方政府推出的电影消费券等补贴可以提高票房转化;二是利用AI技术,缩短制作周期、降低成本;三是加强电影宣发的创新,充分发掘内在潜力,吸引观众关注。
胡建礼也认为,现有的营销手段仍然对票房有拉动作用,但其效果日渐衰退。他建议,电影创作者应注重创新营销内容和形式,避免盲目照搬过时的手段;同时,加强预期管理,避免因营销过度导致观众的不满。
行业自我认知:反思与创新并行
第三个议题则聚焦电影行业的自我认知,谭飞与吴冠平就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谭飞表示,今年春节档之后,尚未有新片突破5亿票房,这背后反映的是电影行业对观众需求缺乏共情的现象。他指出,行业过于关注票房,却忽视了成本和投资回报,导致了大众对行业的误解和不满。
谭飞提到,电影行业应更加注重成本效益,行业应该推出透明的榜单,帮助观众了解电影的投入产出比。同时,演员群体的差距过大,金字塔顶端的明星过度宣传,而金字塔底端的演员则常常被忽视,这造成了行业的不公平感。
吴冠平同样认同谭飞的观点,他强调,电影行业信息不透明,使得观众产生距离感。媒体过度聚焦商业价值,忽略了行业的知识性传播。如何利用各种渠道普及电影行业的专业知识,培养理性思考的社会氛围,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
总结:聚焦观众需求,深耕内容
研讨的最后,几位专家讨论了观众的体感需求和电影类型的选择。沙丹认为,电影类型的好坏无法一概而论,更重要的是满足观众的品牌需求、情绪共鸣和分享欲。在当今电影市场,观众的观影动机越来越依赖于情感共鸣与社交分享,而非单纯的类型标签。
武亚军则指出,电影行业过度依赖春节、国庆等重要档期,这对行业长期发展不利。应当鼓励观众在周末档期养成观影习惯,而非将观影仅限于特殊节假日。
最后,几位影评人一致认为,未来两周的暑期档市场形势将决定中国电影的未来发展方向。此次研讨不仅为行业提供了深刻的反思,也为未来的创新与突破提供了新的思路。
这场研讨会不仅揭示了中国电影在舆情、市场中的困境,也为行业的突破提供了共识与方向。电影行业要想在复杂的舆论和市场环境中突围,必须更加关注观众的体感需求,深入挖掘内容本真,并通过创新的方式找到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