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少华离世,本应是一场荣耀而温馨的送别。毕竟,94岁高龄,作为一生致力于相声艺术的大家,桃李满门,理应风光无限地谢幕。然而,他生命最后的画面,却让人难以轻松一笑——
高温炙烤的烈日下,他被推出门参加剪彩仪式;嘴角起泡,却依然坚持直播带货;咬着坚硬难吞的干果,泪眼婆娑地“敬业”表演,忍着虚脱配合儿子在镜头前喊话。这样的“喜丧”,不,这更像是一场被直播狂轰乱炸、体面彻底被碾碎的悲情谢幕。
如今,只需随便搜索“杨少华直播带货”,那些日复一日更新的视频便扑面而来:他眉头紧蹙,硬咬着真空包装的核桃仁;声音干涩、断断续续,台词一遍又一遍地念;坐在轮椅上,面对一盘辣条、一杯饮料,苦涩地履行着营销脚本。甚至,他自己都无奈地说:“我儿子把我当驴使唤,一天得拍十几个视频。”
这背后,每条植入广告视频的酬劳约三万元。网友们笑称老爷子幽默风趣,可谁真正听懂了他话语中的无奈与求救?那并非幽默,而是深藏无声的呼救。
94岁,一个以相声艺术为生的老演员,却被逼在镜头前咀嚼食物,演绎“卖货”的戏码。他的牙齿咬不动,胃也难以承受,但他仍需配合微笑、配合吞咽、配合直播。为何?这已非他的退休生活,而成了儿子们的创业资本。
别拿“父子情深”做挡箭牌,也别说老人自愿。九十多岁的老人,谁不渴望安静的晚年?问题是——普通老人不会被“挖掘”,可杨少华,作为一代相声大家,成了直播带货界的“古董IP”。他的儿子杨议、杨伦,无一不是靠“我爸是谁”的身份闯荡江湖。话剧演到一半,也要叫老父亲上台鞠躬;直播时也得让他露露脸、说两句。
这不是陪伴,而是彻底的“商品化”。更讽刺的是,他们熟悉行业规则——每条视频都有剧本、灯光、配音、主线和副线推销,团队运作如行云流水。但面对亲父,却只给了他一个标签:“演好那个可爱、能吃还能逗的老人就行。”
他不是父亲,是“素材”。
杨少华去世后,他的带货账号迅速清空了所有视频。不是系统维护,而是他们清楚,那些“吃东西”的画面已成为剥削父亲的铁证。删除是止血,却删不掉观众的记忆。
众人依然记得——剪彩那天,40度高温下老爷子坐轮椅亮相,回家后便感到不适,下午便辞世。这绝非巧合,而是“被压垮的最后一口气”。他并非执意出门,视频中嘴角起泡依然咀嚼坚果的样子,说明他已硬撑着,根本无力抗拒。
这不是什么艺术家晚年的倔强,而是一台被“流量机器”榨干的老人,最后一口气都献给了镜头。
灵堂上,杨议说:“我爸吃了一辈子苦,把我们拉扯大。”这话不假,但养育完孩子,就该让老人安享晚年;组建起团队,也不该再拉父亲上工。孝顺不是让他出镜,而是让他远离镜头;不是让他说得更多,而是让他少受苦。
你爸是亲人,不是你的KPI。你的直播火爆,是靠他一辈子的名声铺垫,而非你的能力。
杨少华一生讲究“人情”“风趣”“规矩”,可最终却被一日十条广告视频、咬不动的鸡爪和网友的“好心疼”当作背景音陪伴走完。
他离开了,不是在舞台上光荣谢幕,也不是家中安详辞世,而是被“亲情流量运营”榨干,连最后的尊严也被掏空。
你说他愿意拍,是;说他乐在其中,或许也是真的。但谁问过他愿不愿“拍到死”?
这个世界榨干的不只是年轻人,连九十多岁的老艺人也难逃被当“货”带的命运。
最后,只剩一句话献给您:
老爷子,您辛苦了。愿天堂没有直播间,没人再用手机推您出门。